福禍相依,平衡心態
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經發現了,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老子的“福”就是走運,他的“禍”就是倒霉。走運有大小之別,倒霉也有大小之別,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霉也越慘,二者之間成正比。中國有一句俗話說:“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這種關系。
——季羨林
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說,災禍,幸福就依傍在它的旁邊;幸福,災禍就藏伏在它的里面。季老對此的理解是:“老子的‘福’就是走運,他的‘禍’就是倒霉。走運有大小之別,倒霉也有大小之別,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霉也越慘,二者之間成正比。中國有一句俗話說:‘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這種關系。”
我們都知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典故,這個故事就是對此句的最好詮釋,說明了福和禍沒有絕對嚴格的界限。
宋國時期,在北邊的邊塞地方有一個叫塞翁的人,他很善于推測人事吉兇禍福。
一天,塞翁養的一匹馬從馬廄里逃跑了,鄰居們知道這個消息都趕來慰問塞翁,而塞翁一點都不難過,反而笑笑說:“我的馬雖然走失了,但這說不定是件好事呢?”
鄰人以為塞翁難過過度了,丟了馬明明是件壞事,哪來的好事呢?
數月后,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老翁丟失的那匹馬自己跑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來一匹可愛的小馬駒。
鄰居們聽說這個事情之后,又紛紛跑到塞翁家來道賀。
這一次,塞翁反而皺著眉頭對大家說:“沒有任何付出,就得來這匹駿馬,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啊!”
鄰人又迷糊了:白得了一匹小馬駒,明明是好事,哪來的壞事呢?
小馬駒漸漸長大了,老翁的兒子騎著這匹駿馬出外游玩,結果一不小心從馬背上摔了下來跌斷了腿。鄰居們得知這一情況后,紛紛趕來塞翁家,勸他不要太傷心了,沒想到塞翁平靜地說:“沒關系的,雖然我兒子的腿摔斷了,但說不定這是件好事呢!”
鄰居們認為塞翁可能是傷心過頭,腦筋都不清楚了:兒子瘸了腿,怎么可能有好事呢?
過了一些時候,塞外發生了戰爭,朝廷征集青壯年入伍。由于胡人非常的剽悍,大部分的年輕男子都戰死沙場。而老翁的兒子由于腿部殘疾,不用當兵,反而因此保全了性命。直到這時,鄰居們才領悟到塞翁之言中所隱含的智慧。
為福而極樂或者為禍而極悲,都是不明智的,我們也常說樂極生悲,所以最正確的做法是一切順其自然,清靜無為才是為人處世的最佳原則,保持一顆平常心,積極調解自己的心態。面對倒霉的禍事時,不沮喪,不懊惱;面對走運的好事時,不自滿,不驕縱。
從前,有一位有勇有謀的大臣,他有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口頭禪——“這是件好事”。
一天,國王在金鑾殿里擦拭寶劍時,不小心將自己右手的小指頭割斷了。那位智慧的大臣聞訊立即趕到宮殿,看到國王正在包扎那只鮮血淋漓的手指,不由自主地說了一句:“這是件好事。”
國王聽到這番話頓時勃然大怒,并下令將這位出言不遜的大臣關入大牢,此時智慧的大臣也沒有驚慌,他在離開之前,還幸災樂禍的說道:“這是件好事。”
幾個月后的一天,國王帶著眾位大臣來到森林狩獵,由于國王癡迷于一只羚羊,竟無意間穿過了國界,追逐到了食人族的地盤。食人族將國王和隨從的大臣們都抓起來,其中一個巫師決定用國王的血來獻祭。
正要舉行祭禮時,巫師卻發現國王左手少了一根手指。按照食人族的規矩,肢體不健全的人是不能用來獻給祖先的。
所以,當即將國王逐了出去,而那些和國王一起被抓的大臣們卻沒有一個活著回來的。九死一生的國王回到宮中,想起當初他受傷時,那位智慧大臣的話:“這是件好事”,國王恍然大悟,連忙吩咐下去馬上將智慧大臣從大牢里釋放出來。
國王為在這幾個月中對智慧大臣的怠慢而深表歉意。而智慧大臣還是那句:“這是件好事。”
國王疑惑地問道:“我把你關了這么久,對你來說,這也是件好事嗎?”智慧大臣笑著回答道:“這當然是件好事了。如果我不在牢里,一定會陪您一起去狩獵的,那么我今天也就不能站在這里了。”
在好事中,有壞的因子;在壞事中,也有好的契機。正如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故事中,國王的手指被割斷了,這讓他幸免于難。而智慧大臣由于被關了起來,這讓他也逃過一劫。
從上述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領悟到一個哲理:宇宙萬物是相互轉換變化的,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變成好事,同樣好事也可能會轉變成壞事。所以,無論遇到福還是禍,我們都要懂得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這樣,無論福事變禍事,還是禍事變福事,都能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當我們面對各種矛盾時,要懂得怎樣平衡,如何釋然,這便是人生之道。也只有真正用心接近大道的人,才會做到凡事不強求,這樣才能遠離憂愁和煩惱,盡享美好而又愜意的生活。
蘇軾不但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也是宋代政壇上的一位風云人物。可惜的是,盡管他有經世濟時、仁政愛民的執著追求,最終官場中的爭斗和險惡還是給他帶來了仕途坎坷的命運。
當時,北宋形成了以王安石和司馬光為代表的新舊兩派,蘇軾在這種政治斗爭中成為犧牲品,多次受到無情的打擊。
公元1079年,他因為寫作詩歌諷刺當時的新政,結果被逮捕,并投入到監獄中,幾乎在那里喪命,最后落得被貶的下場。
此后,蘇軾因為政治原因多次被貶到惠州、瓊州等地方,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仕途充滿了坎坷。
但是,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蘇軾始終保持著豁達的心態,他總是能夠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面對明天,并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仍舊堅持自己的人生追求。比如,他不念自己的得失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還在散文、詩詞等領域刻苦創作,成為一代名家。
生活中的不如意難以避免,經歷人生風雨的時候,豁達的心態是我們應對坎坷與挫折的利器,它可以使我們保持開闊的胸襟,積極樂觀地堅守自己的人生理想,避免了從此一蹶不振的尷尬。所以說,以豁達的心態面對人生逆境,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智慧。蘇軾正是以超然物外的豁達心態應對人生道路的坎坷與不幸,使自己獲得了與世無爭的恬淡生活,最終得以“長生久視”。
上一篇:真誠乃為人之本
下一篇:苦中作樂是人生的另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