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
孝,這個概念和行為,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國獨為突出。中國社會,幾千年以來就是一個宗法倫理色彩非常濃的社會,為世界上任何國家所不及。
——季羨林
親情是深藏內(nèi)心的一種最深的情感。無論在哪里,你都應(yīng)該,或者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最深的那份情感。
有一句諺語: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滅。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更給了我們靈魂,對父母的感恩就是一首最動人心弦的歌,歌唱它,你就會幸福天長;歌頌它,你就會接近陽光之境;歌詠它,你就會溫暖無限。我們要增強感恩父母的價值觀,用心去感謝自己的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一個小男孩出現(xiàn)在一個貧寒的家庭。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小男孩悲痛欲絕。他是一個非常孝順的男孩。母親去世后,他對父親更加關(guān)心、照顧。
這個炎熱的夏天,小男孩擔(dān)心勞累一天的父親因天太熱,睡不好覺,正拿著扇子在床邊扇枕席。左手扇累了,換右手,右手酸了,再換左手。就這樣,他一下又一下的扇著,一直扇到席子暑氣全消,他才會去請父親上床睡覺。一夜、兩夜……整整一個夏天都這樣。
冬天到了,每到晚上整個屋子就冷得像冰窖一般,要是碰上下雪的日子,就更有得受了。但是,孝順的他仍然有辦法讓父親每天晚上睡得舒舒服服。只要天一黑,他就會鉆進父親冰冷的被窩里,用自己的身體,把被子弄得暖烘烘的,然后再請父親去睡,這樣父親就可以免去寒冷之苦了。
9歲的小男孩就是這樣孝敬父親。后來,長大的男孩成為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文化名人。
這個小男孩就是黃香,人稱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雖然他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職務(wù)是魏郡太守,大約是一個四品官員,但他的故事卻至今廣為流傳。
正所謂“百善孝為先”,中國人一向視“孝”為最高美德。舊傳元代郭守敬挑選了歷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輯成《二十四孝子》一書,作為做人的楷模,黃香名列其中。自明清以來,黃香一直被人們所推崇。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無論何時,請記得——尊敬長輩,友愛兄弟,這是做人的根本。
從古至今,以“孝”著稱的名人故事不勝枚舉:
比如,閔損,他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閔損的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jīng)常虐待他,每逢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zé)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請留下母親吧,求您了!”
父親疑惑地問道:“為什么?她這樣待你,為什么要留下他啊,孩子。”閔損回答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可是三個孩子都要挨凍啊。”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十分后悔當(dāng)初的所作所為,從此對待閔損如親子。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再如,子路,在他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愿我們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yīng)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fēng),這是我們新時代學(xué)生的責(zé)任。
孔子說:“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的生命就傾注了父母無盡的愛與祝福。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當(dāng)我們有能力回報父母時,一定要盡孝道。
上一篇:生死沉浮尋常事
下一篇:真誠乃為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