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經商智慧八
奇:不同的手腕,不同的眼光
一個人如果能在面臨危機之時,站在客觀的立場上觀察一下自己的處境,必定能夠想出許多出奇制勝的方法來脫離危險,而不是驚惶失措地固守一個據點,最后走向滅亡。

1.出奇才能制勝
胡雪巖智慧 在經商過程中,胡雪巖在制定自己的經商策略時,特別注重出奇制勝。他認為,招數只有出奇,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胡雪巖因為捐助王有齡被逐出信和錢莊后,曾有一段時間生活過得非常艱苦,只能靠典當勉強維持生計。到了最后,家中已經沒有值錢的東西可以拿去典賣了。面對越來越困頓的生計,胡雪巖一家都在為此犯難。
一天,胡雪巖正在苦想生計來源的時候,突然一只貓從眼前閃過,他不由得靈機一動,原來家中還有這只貓可以變賣。在興奮之余,胡雪巖趕緊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蘭蘭(胡雪巖的老婆)。蘭蘭聽后并沒有像胡雪巖顯得那樣激動,無精打采地說:“賣倒是可以,不過,一只貓能賣幾個錢?”胡雪巖詭秘地笑了笑,對蘭蘭耳語了幾句,蘭蘭邊聽邊點頭,嘴里還不停地說:“好辦法,的確是個可以一試的好辦法!”
第二天,胡雪巖外出,就在門口大聲地告誡蘭蘭說:“你可要把我的貓看好了!這種貓在全城都找不到第二只。要是他被人偷走了,那就要了我的命!”
從此以后,胡雪巖每天都要在出門時候,如此這般地說上一遍,鄰居們聽多了,心里便生起了好奇,很想看一看這只貓到底長什么樣子。可是,由于有胡雪巖的囑托,蘭蘭看貓看得很緊,誰也沒能看到那只貓。
有一天,那只貓突然掙脫了繩子,跑到門口。蘭蘭趕緊跑出來,把貓抱了回去。不過,那只貓還是被幾個眼明手快的人看見了,這些看見的人無不嘖嘖稱奇。原來那只貓全身上下都是紅色。于是,胡雪巖家有只“奇”貓的消息就不脛而走,紛紛揚揚地傳開了。
胡雪巖回到家后,一聽見有人看見了他的貓,就狠狠地罵了蘭蘭一頓,蘭蘭則故意哭得呼天喊地,路人皆知。
不久,這個消息傳到當地一個富紳的耳朵里,于是,這個富紳就派人以高價來買這只貓,可是胡雪巖堅決不肯賣。后來經不住再三請求,只允許富紳看一眼。看了之后,富紳更覺得這只貓是稀世珍寶,無論如何都想得到這只貓。最后,富紳終于花30萬文錢買走了這只貓。
富紳得到這只貓后,感到格外高興,準備把它調教好了獻給皇上。可是沒過多久,他發現貓的顏色變得越來越淡,不到半個月,就完全變成一只普通的貓。富紳這才意識到上了胡雪巖的當,立即帶上貓去找胡雪巖算賬,哪知胡雪巖早就人去樓空,不知所蹤。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胡雪巖人生啟示:
無論是為生活所迫高價賣貓,還是處理滯銷庫存,都足以看出胡雪巖思維之快捷,頭腦之靈活。胡雪巖成功的關鍵就在于他在觀念上能夠不斷地推陳出新,在招式上能夠不斷地出奇制勝,因此也總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2.互相幫襯,事業騰達
胡雪巖智慧 胡雪巖有句常掛在嘴邊的話:“花花轎兒人抬人。”這本是杭州一帶的俗語,卻得到胡雪巖的格外重視,而且還運用得恰到好處。“花花轎兒人抬人”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少不了相互幫襯、相互維護。有時候兩個人相互幫襯不但可以促成好事一件,還可以雙雙賺取人情,最終落了個好事一件,情分兩處。
中國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國家,人文背景相對世俗化,想成就一番事業,少不得要借助眾人拾柴之勢,復雜的人際關系有時是個包袱,不過出奇制勝,也可以成為一塊成功之路的叩門磚。“相互幫襯”正是幫人幫己的訣竅。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商歷程中一直體現著經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
胡雪巖人生啟示:
“人抬人”是做人的一個訣竅,也是現代商戰中重要的經營策略。在商場中,并非總是“刀光劍影”,也有溫情相待之時。彼此互相捧場,才能利益均沾,市場才能活起來。如果互相拆臺,恐怕只會彼此垮臺。誠然,這樣做也達不到好事一件,情分兩處的效果。
3.別出心裁“哄”市面
胡雪巖智慧 胡雪巖認為,生意要想做大,定要先把市面“哄”大。局限在現有的范圍,終究不能成大事,市面“哄”得越大,生意越好做。但“哄”市面不僅僅是一般的敲鑼打鼓,還需要花些心思,把場面“哄”得與眾不同。
胡雪巖在為自己布置店堂格局時,就那個時代而言,所表現出的別出心裁可謂是無人可與之匹敵。既不拘一格,又為“哄”市面起到了一定的影響。比如胡慶余堂的店堂布局:“以方磚對角砌成的高干墻,勢若重關;兩扇獸頭銅環大門,氣度不凡;跨進門,是曲折朱漆回廊,欄桿外栽有名花異卉,廊壁懸有紅木板聯,刻有名家書法,一看內容卻是丸散膏丹藥名及其藥性,變俗為雅,令人駐足細賞;再進去,才顯出個石庫雕花墻門,頗有藏舟于壑之妙。再進去,是個兩廂護衛、中堂宏敞的花廳,雕欄畫棟,金碧輝煌,才見它分明是個店堂,紅木柜臺,分裂左右,兩柜之間,仍放有紅木幾椅,上面懸有重瓣花形大吊燈。至此,那些前來買藥的客人無不駐足翹首觀望,對所售之藥,當然也就另眼相待。”
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商歷程中一直體現著經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商歷程中一直體現著經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作為商人,胡雪巖有唯利是圖的一面,同時,在他經商的過程中又透著做人的道理,小到為了朋友和家人,王有齡杭州被困,胡雪巖孤身闖敵營去購糧,之后更再闖絕域,明知左宗棠在京城待不長,而甘愿冒險為他借洋債;大到為了國家和民族,舍衣施藥,廣行善事,建義渡,與洋商斗法,救蠶農于危境……
細觀胡雪巖與官場、商場及洋人的結識、交往過程,不難發現,他對官場中人的助力往往比官場中人給他的助力更大;他對商場中的人,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處處以“和”、“圓”為先;他在與洋人打交道時,則處處以民族大局和黎民利益為重。這些無不顯示出他經商定要先做人的處事原則。
當然,胡雪巖商業帝國的最后傾頹,究其原因,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不可分割的天然聯系。清末,中國時局動蕩不定,政府腐朽昏庸,洋商巧取豪奪,再加上中國商界內部的不團結,致使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結合過程中受到限制,縱使他再精于世故也無力對付政府和洋人的合圍。
但讓人值得推崇的是,胡雪巖即使瀕臨破產也沒有為自己匿產私藏。胡雪巖雖然輸了,但輸得很大氣、很灑脫,還輸得很光明磊落。事實上,在當時胡雪巖完全有條件為自己私匿一些錢財。想想胡雪巖馳騁商場幾十年,創下偌大一份家業,富可敵國,僅胡雪巖的23家典當行的資產就值200多萬,“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不用說現銀,就是家中收藏的首飾細軟,收集一部分,也可以讓他在生意倒閉之后維持相當闊綽的生活。在錢莊、絲行全部倒閉之后,由于有左宗棠在官場中的轉圜斡旋,胡雪巖只是被革去二品頂戴,責成清理,并沒有最后查抄家產,胡雪巖完全有條件轉移財產,但他都沒做,而是繼續堅持他的為人之道——經商定要先做人。胡雪巖輸了,但他的處世為人之道不得不令人敬佩。
另外,在危機關頭,胡雪巖自身難保的狀況下,他仍然懷有寬以待人的胸襟。宓本常在阜康錢莊倒閉后自殺身亡,胡雪巖卻認為實在“犯不著”——因為胡雪巖已經原諒了他的過失和不義。胡雪巖特別囑咐古應春料理好宓本常的后事。雖然宓本常商業道德不好,但朋友一場,他的后事也應照料。胡雪巖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夜訪周少棠,他回來時身上感覺寒冷,想到今年的施棉衣、施粥需要安排下去;他并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慢慢還。只是清理資產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道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
由此看來,胡雪巖雖身為一個商人,可凡事卻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經商中透著他做人善良、不羈的一面。
胡雪巖作為一個舊時的商人,在他的經商歷程中一直體現著經商定要先做人的原則。他夏天施茶、施藥,冬天施棉衣、施粥,另外還施棺材,辦育嬰堂,并非是因為所謂“為善最樂”,他只是認為發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例行公事,是應該做的事,也就無所謂樂與不樂了。
由此可見,胡雪巖在商道與人道的權衡中,始終堅持經商定要先做人,而且他在這一點上做得可謂是淋漓盡致,為自己在社會和商界中贏得了旺盛的人氣和名氣。
胡雪巖人生啟示:
胡雪巖別出心裁做市面的手法和技巧,即使在今天也值得許多商家借鑒和研究。胡雪巖這幾個別出心裁、打造聲勢的招術,真正顯示出了他過人的手腕和氣魄。說到底,做市面也就是為自己“做”名氣,因此最忌諱的也就是落了千篇一律的俗套。如果市面做得沒有氣魄,沒有個性,不能別出心裁,只是在表面文章上下功夫,效果自然會差很多。
4.行出于眾,人必非之
胡雪巖智慧 在胡雪巖用人的觀念中,始終認為:“不遭人妒是庸才。”平庸之人不會對周圍人的利益構成威脅,因而他是不會引起旁人嫉妒的。
“行出于眾,人必非之”,胡雪巖之所以對這句話感同身受,是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胡雪巖從學徒做起,因辦事利練,快速擢升,其鋒芒之銳,當即引起了同事們的不安與嫉恨。他們利用一切機會在老板面前詆毀胡雪巖,說他如何辦事無能,又如何欺上瞞下,總而言之,咬定胡雪巖是一個心術不正的人。
這些謠言傳到老板那里,老板也算是個久經世故的商人,他知道什么叫“行出于眾,人必非之”的道理,對這些謠言也不大計較,只是左耳進,右耳出。
但“人有失手,馬有失蹄”,胡雪巖擅自做主,把收回來的倒賬借給王有齡,因為這件事惹得老板又氣又恨。胡雪巖破了行業的大忌,按規矩肯定是要被趕出信和的,毫無情面可講,可老板想到胡雪巖是自己一手栽培起來的,確實是個難得的人才,于是陷入了取舍兩難的境地,總是于心不忍。
錢莊里的伙計不肯放過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總是不依不饒。他們平素就十分嫉恨胡雪巖,可胡雪巖辦事又總是圓滑有佳,從未出現任何紕漏,所以一直苦無機會施以報復。如今,他們總算抓到了機會,豈有輕易放過的道理。有他們成天在老板面前搬弄是非,說胡雪巖如何目中無人,無法無天,這次不把他趕出錢莊,說不定會留下后患,要是別的伙計也競相效仿,錢莊的制度就如同形同虛設一般,沒有規矩又怎會成方圓,這樣下去,錢莊早晚是要關門的。老板一聽,知道胡雪巖犯了眾怒,自己即便有心留他下來,只怕他以后的日子也難過。于是狠下心來,把胡雪巖趕出了“信和”。
胡雪巖這樣一個難得的人才,當然會被眾人非之。
王有齡在湖州府上時,統轄的一個縣城發生了民變,亂民殺了縣官,攻占了縣城,自立旗幟,稱“無敵大王”。消息傳到湖州,王有齡大為惱火,召集幕僚,征詢辦法,手下幕僚們大部分都支持剿滅叛匪。這也正合王有齡的意思。
只有一個人提出反對意見,這個人叫司馬松,是王有齡手下的一個幕士。司馬松向王有齡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眼下這些官兵長時間疏于訓練,根本不懂得拼殺之事,可是亂軍的風頭正勁,不與他們正面交鋒才是上上策。否則,一旦官兵失敗,可能還會觸動別處民眾揭竿而起,加以響應。況且,民亂事出有因,當以“撫”字為上,既可安撫民生,也可平定民亂。
司馬松這個人平素少言寡語,又貪小便宜,衣著服飾亂七八糟,同僚們對他很是看不起。王有齡也有些煩他,只因為他是另外一個朋友介紹來的,才沒把他辭掉。本來平日在他人眼里,司馬松便是一個不可造之才,無足輕重,今日見他未出兵便先言敗,很是氣惱,不予理睬,派了個營官帶領一千人馬去鎮壓亂軍。
事態的發展正如司馬松所料,一千名官兵在途中中了對方的埋伏,非死即傷,損失慘重,別處的饑民見官兵如此不堪一擊,也紛紛起來響應,大有秦時的陳勝、吳廣之勢,一發而不可收。
王有齡聞此消息,大驚失色,立即召集眾幕僚商討下一步對策,那些官僚幕士們說來說去,都沒能說出個所以然來。這時,王有齡才想起司馬松說的話來,想再聽一下他的想法,卻發現人已經不見了,細打聽,才知道他已經告假養病在家,請都不來。
胡雪巖聽完王有齡的敘述后,認定司馬松就是平亂所需的英才。他解釋,司馬松面相端正,屬善良忠直之輩,眉間英氣凝聚,有傳世之才,行動愚鈍,大智若愚,不表于色,心計必定極深沉。他平時少言寡語,不善辭令,但那日獻計用撫不用剿,確實為計深遠,非一般人所及,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平素藏而不露,到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大展才智,才是中用之人,其所以隱忍不發,不愿為王氏效命,是因為王有齡以尋常眼光對之,未發現這一人才而已。
事實上,司馬松命中多難,他是個遺腹子,還未出生,父親就死了,全憑母親一人把他辛辛苦苦養大,后來又幫他娶妻。誰知他老母一病不起,過了幾年,妻子留下幾個兒女,跟他人私奔了。這下,司馬松頓時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既要照顧老母,又要照顧孩子,欠債不計其數。有位朋友見他可憐,便通過種種關系把他介紹到王有齡的衙門,一直不受重視,頗有懷才不遇之感,這一次他給王有齡出計獻策,王有齡剛愎自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使他大為惱怒。
胡雪巖了解這一切之后,特地登門拜訪,為司馬松還清舊債,驅去債主。臨走又留下500兩銀票,以備司馬松日常開支。
歸后,胡雪巖見到王有齡,將司馬松之困窘備說詳細,又勸王夫人以養婢女與司馬松為續弦。
這一切令司馬松感激涕零,翌日前來拜謝,胡雪巖便把王有齡的意思告訴他,司馬松一聽,也不多說,主動要求去與亂民談叛。
司馬松果然厲害,舌戰亂民,很快就瓦解了亂民的斗志,亂民各自散去。王有齡聞訊大喜,奏明朝廷,朝廷念司馬松有功,令他在民變的縣城就任縣令。司馬松在任上,治理有方,很快就把人心平定,生產發展上去,一時間政通人和。
此時王有齡才意識到:“司馬松素日在同僚中備遭非議,原來果真是奇才!”
胡雪巖不以人非而非,獨具慧眼。因此,他在選人的時候,并不限于別人對某一人才的評價,卻對那些在別人口中頗遭非議的人物格外留意,因為他知道,成就大業之英才,往往是不見容于人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胡雪巖識別人才的簡單有效的方法,也可以看出他不拘世俗、較一般人有更為寬闊的眼光。
胡雪巖人生啟示:
古語云:“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出于眾,人必非之。”一個人如果才識過人,必將令他人相形見絀,倍顯平庸,況且,這種才識一旦付諸行動,就會辦成別人辦不成的事,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嚴重造成他人心理的不平衡,這樣難免不引起別人的憤恨。
5.以義制不仁
胡雪巖智慧 胡雪巖對諸葛亮“七擒孟獲”有很深的領悟。在他看來,那樣才能讓人心服口服。他曾經對龐二說:“一發現這個人不對頭,就徹底清查后請他走人,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則已,一下手就叫他曉得厲害,心生佩服。”“‘火燒藤甲兵’不足為奇,要燒得他服帖,死心塌地替你出力,才算本事。”
“不是這么說法,龐二哥你的事,為你得罪人,我也認了。不過這樣做法要有用才行。”一句話提醒了龐二,如果真的叫胡雪巖去查賬,一來費時太長,胡雪巖不一定有那種功夫,待真的問題查出來,又白白耽誤這么多時間,這樣的賬一般來說一年半載不能完事;二來朱福年一旦知道了消息,就會越加促使他去舞弊使壞。想了半天,二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條妙計,即讓胡雪巖以參股的方式作龐二絲業上的老板之一,作為“禮尚往來”,龐二也作了胡雪巖絲業上的老板之一。這樣,胡雪巖作為龐二產業中的老板之一,去查舊賬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當胡雪巖真正與朱福年接觸時,發現此人并非什么老奸巨猾,最起碼在他的眼中朱福年還“稚嫩”得很,同時也看出此人是個可用之才,心中萌生要重新用他的想法,盡管他很清楚朱福年曾犯過哪些錯,但并沒有當眾去說破。如果以后還要用他,就必須點他一點,讓他知道一下自己的厲害,否則當真以為他做的事情沒人曉得。于是,胡雪巖查賬時并不是仔仔細細翻賬本,而是隨手悠閑地翻翻,實際上著重記住了幾日的情況,以他這種錢莊老手的眼光,有什么問題、使了什么手法一目了然。朱福年心情緊張,一顆心懸到喉嚨口,胡雪巖沒有即刻說破它,他就真的以為胡雪巖沒有發現什么。于是胡雪巖終于忍不住沉下了臉,發問道:“這半個月之中,你不妨自己檢點一下,如果還有疏忽的地方,想法子自己彌補。我將來也不過只看幾筆賬。”接著,胡雪巖清清楚楚地說了幾個日子,這是從同興送來的福記的收支清單中挑出來的,都是有疑問的日子。
朱福年心驚不已,自己的毛病自己知道,卻不明白胡雪巖何以了如指掌,莫非他在恒記埋伏了眼線?照此看來,此人莫測高深,真要步步小心才是,他的疑懼流露在臉上,胡雪巖就索性開誠布公地說出了一席話,這段話說得很有水平:“福年兄,你我相交的日子還淺,恐怕你還不知道我的為人,我的宗旨一向是有飯大家吃,不但吃得飽,還要吃得好。所以,我決不肯輕易敲碎人家的飯碗,不過做生意跟打仗一樣,總要齊心協力、人人肯拼命,才會成功,過去的都不用說了,以后看你自己,你只要肯盡心盡力,不管心血花在明處還是暗處,說句我自負的話,我一定看得到,也一定不會抹殺你的功勞,在你們二少爺面前幫你說話。或者,你倒看得起我,將來愿意跟我一起打天下,只要你們二少爺肯放你,我歡迎之至。”
這番話,聽得朱福年激動不已:“胡先生,胡先生,你說了這樣的金玉良言,我朱某再不肯盡心盡力,就不是人了!”
朱福年果然急著去和洋人談絲價,要求恢復原議,而且表示立即就要去,對胡雪巖畢恭畢敬,顯然對胡雪巖服帖了。要知此人平日里總是自視清高,加以東家龐二“彈硬”,所以平日總在有意無意間流露“架子大”的味道。此刻一反常態,才是真正的內心表現。
胡雪巖依靠朱福年做中介,力拉洋商,終于如愿以償,按原價賣掉所有積存的生絲,大大賺了它一筆,真是“黃天不負有心人”。這個朱福年以后還成為胡雪巖做典當生意的得意助手。
胡雪巖人生啟示:
胡雪巖這種以義制不仁的手法,的確活絡、高明,而且效果居奇。俗話道:人怕破臉,樹怕剝皮。當屬下由于利欲熏心,做了一些損公肥私的事情,被老板揭穿后,沒有得到相應的處罰,他自然會心存感激,但終歸造成隔閡而無法繼續相處。他本人是怕老板不再信任,滿懷愧意侍奉老板,做事必不能放開手腳。而老板則總想著避開對方的痛處與他相處,心里不免留著疙瘩。如此一來,自然無法再做下去。從這個角度看,既然還當他是個人才,同時還有不能請他走人了事的原因,那還不如為他留個面子,同時讓他心存感激,于己于人,都大有益處。
上一篇:圓:左右逢源可成大事
下一篇:學海永無涯:靠知識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