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拖延”這個時間竊賊
哈佛大學的教授經常會對學生們說這樣的話:“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目標,追求事業的成功,就不要拖延,要立即行動。如果你在夢想產生之后沒有立即采取行動,就可能失去成功的機會。”
拖延其實就是缺乏對自我的管理,從情緒到時間。拖延癥的人十分頑固,他們常常會想“你催我也沒有用,我準備好了自然會開始做。”可是他們卻因此每天壓力都很大,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來。
大部分的拖延者,感覺不到拖延帶來的真正傷害和危險,他們總是能夠趕在時間截止的最后一刻搶擂成功完成任務,既獲得了工作的成功,也滿足了個人的虛榮心——看我多棒,我只用別人五分之一不到的時間卻取得了甚至比他人更好的結果。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3天就可以做完一件事,那么他在離截止日期還有6天的時候絕對不會著急,直到最后,距離最后期限還有兩天半,他才會急急忙忙地動工。時間上的緊迫和焦慮,往往會激發拖延者的斗志,讓他短期內精神振奮,效率奇高。這會讓他造成錯覺,即自己僅僅在巨大的壓力狀態下,才涌現出做事情的狀態,才會才思泉涌,事半功倍。潛意識里,“自己果然還是適合短周期、高壓力的工作狀態”的心理得到了強化,并且對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產生相同的暗示。如此反復循環,周而復始,拖延的癥狀亦會不斷被強化。對于廣大拖延者來說,他們一邊背負著“不靠譜”的惡名,一邊被自己的負罪感折磨。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會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辦事經常拖延,不能迅速解決問題。有很多有利的機會都在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左思右想中失去了。因此,拖延是成功者最忌諱并且亟須改掉的惡習。
在世界花樣滑冰史上,漢密爾頓稱得上是一個傳奇,他曾在1981年到1984年,連續四次獲得世界冠軍。而他在談及自己的成功時,只是淡然地說:“我只是把握住了每一分每一秒,一旦確立目標和方向,我就會立即付諸行動。”
在這里,他沒有講到自己的天賦,沒有過多地講述自己的努力和刻苦,也沒有講述自己的堅強,成功的重點只有一點,那就是執行力,一種快速行動不拖延的執行力。漢密爾頓回憶說,在他年幼的時候,他總是看到自己的母親非常刻苦地讀書,當時她還是一名中學教師,不過卻一直想要去大學任教,為此她通過自學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漢密爾頓非常好奇地問母親為什么非要那么拼命地看書,明天看不行嗎?母親卻意味深長地說:“上天給你的生命不過是許多分鐘,而且是有限的,從你出生那一天開始,你就只有這么多分鐘的生活,并且無時無刻不在減少,因此一旦你準備行動,就必須好好利用每一分鐘。”
聽了母親的話,漢密爾頓受到很大的啟發,他自己過去一直想要成為一個出色的運動員,可是卻一直拖延計劃,以至于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從此以后,他開始爭分奪秒地練習和提高技術,并最終成為世界冠軍,而他的母親也如愿成為鮑林格林大學的副教授。
成功的人一定是具備時間觀念的人。因此,我們不要總是幻想著得到結果,不要總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分鐘。要知道,任何成功都開始于這一刻,而“下一刻的成功”只是一個永久的夢想和幻念,人生拖延不起太多的明天,也沒有多少個下一分鐘值得等待。
拖延往往只會讓我們一事無成。因此,要想成功,就應該堅決果斷,就應該有強大的自控力和自我要求,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在第一時間付諸實施,要盡可能地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
哈佛心理學家的最新分析結果表明,很多人拖延的深層原因,是完美主義在作祟。所有事情都要達到完美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開始,非要萬事俱備才行。對此,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對自己說現在的狀態就足夠好了,已經可以開始了。每當工作有一點進展都及時自我鼓勵,告訴自己,一點錯誤都不犯是不可能的。偉大的作家,詩人,藝術家都是斷斷續續完成他們的杰作的,自己也可以如此。如果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也要坦然接受別人對自己工作的評價,對自己進行勉勵。
哈佛人生箴言
哈佛圖書館里有這樣的名言:“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去做。”這是哈佛大學的名譽學員本杰明·富蘭克林說的一句話。要徹底消滅“拖延”這個時間竊賊,就必須養成遇事馬上做,日清日新的好習慣。總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只會虛度了美好的年華。
上一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下一篇:靈活應變進退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