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輕嘆懷才不遇
任何時代都有的現象
不要輕言“懷才不遇”
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懷才不遇”,一句舊式知識分子最喜好掛在嘴邊的成語,至今仍口傳心授。對此當如何看待,見仁見智。報載,某大學教授上街賣蔥油大餅,打了條橫幅。對此舉,贊嘆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許多在官場中“打拼一生”終無所獲的人,見此情形,多懷惻隱之心,喜好以“懷才不遇”論之,嘲之。
以史觀之,此種觀點其實不一定然。倘若自視有才,想為國家民族干一番驚天動地之事業,務須考慮以下一些因素。
自己之才是否社會所需之才。中國人對才的解釋很狹窄。古時,能背幾句“子曰詩云”,即興湊出幾首四言八句,就被認為有才;今天,許多人總以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數理化”學得好就是有才。而在實際生活中,“才”用錯了地方,也就不是社會所需之才。比如在官場,官員是從事社會管理的,管理有其自身的特點、規律。一個科學家未必能成為一個好官員,卻非要被逼著,用政策“誘著”其去做官,這樣往往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有段時間,一些地方為體現“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競相將一些教授、醫生、科研人員推上“領導崗位”,其苦果很快結出:有時是誤了事——干不成事;有時是誤了人——誤了那些“專家學者”的前程。更大方面講,有時更是誤了地——誤了當地“發展”。報載,某醫學專家做了幾年“省部級”官員后,堅決要求回到手術臺,一時成為舉國共論之熱門話題。相反的例子是,猶太人建國時,他們民族中最優秀者之一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拒絕了全民相邀的“總統”寶座。
長期以來,中國用人體制以“伯樂相馬”為主。伯樂也是人,是人必有七情六欲。無論是在商場、官場還是戰場上,要想獲得發展,自己之才與上司的喜好有很大關系。宋徽宗喜歡畫畫、寫字,自然為蔡京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后人如何評價蔡京,那是后人的事,宋徽宗沒必要也沒那種能力去預料。“投其所好”是中國人自古成功的訣竅,不然,那楚國的細腰女子為何不怕餓死?古代許多士人,的確有才,但他們卻選擇在山林中隱居,不讓才為別人所知所識,如何發揮?那渭水邊釣魚的姜太公,如果不是運氣好遇著周文王,再等幾年豈不成了一抔黃土!即使后來成就了大業,以今天“年輕化”之標準,“出道”也還是稍晚了點。真正聰明的,倒是諸葛孔明先生,他表面上“躬耕南陽”,實則廣結朋緣,八方讓人做“活廣告”,終讓玄德先生從徐庶那里知道了他的大名。
世上有才者,大多有致命缺陷,用今天的話說,多屬“優點比較突出,缺點也比較突出”的有爭議人物。這也符合辯證法講的“有高峰必有深谷”的原理。世界上最高的山喜馬拉雅山在西藏,世界上最深的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也在西藏。關羽、張飛都屬有“萬夫不當之勇”的人,但兩人都有致命弱點:關羽太驕傲,張飛不善體恤下屬。二人于是都敗在其弱點上。某些缺陷,有時可原諒,而有時就不可原諒。比如,許多有才者都好喝酒,戰爭年代,又遇出征或打了勝仗,皇帝賞一壇,陪著喝幾杯也無妨。酒泉這個地名,據說就與漢武帝賞賜部下喝酒有關。但在和平年代,再以喝醉為名裝瘋賣傻則絕對不行。
除此之外,自己之才是否為屬下接受,為同級認可,是否應時勢之需等等,也至關重要。比如《失街亭》中與馬謖一同領兵出征的王平,雖懂得不能將兵放在山上,但馬謖不接受,他也無可奈何。又比如在戰爭年代,需猛打猛沖,只要有“力拔山兮”的硬功夫,即可“功蓋世”,但在和平時期,僅有一身“三拳打死鎮關西”的本事,能派上多大用場?
所有這些,都足以證明,要說世上人才很多不一定是事實,但才不能盡其用則是“真理”。少嘆“懷才不遇”,才能擁有準確“定位”的美滿人生。還可以想得更寬一點:自己真有才,未“為知己者用”,錯在不能“知己者”,虧在不能“知己者”,與己何干?
上一篇:《自古美女愛英雄》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說者即使有意,聽者亦可有心》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