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者即使有意,聽者亦可有心
說話是一門藝術
不能無意亂說話
聽者不必太有心
說話誰都會——除了啞巴。望文生義,說,是用語言去“勾兌”別人的一種藝術;話,是從舌頭上涌出來的語言。說話一般要有對象,像魯濱孫那樣漂流到一個荒島上,由于害怕失去說話的能力而不得不對著自己說的人很少,所以就得考慮接受者即對象的各方面的情況。比如年齡、性別,比如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等。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其實不會說話。這不僅僅體現在對接受者情況的了解掌握上,還在于對接受者心理的研究上。也許,這就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俗語流傳下來的重要原因。這句俗語要告誡人們的是,說話要謹慎。同時,大概也有暗諷那些聽者“小心眼”的意思。
其一,說者絕不能無意。人長著一顆腦袋,一張嘴,腦袋思維,嘴巴表達,這本來就是一致的,怎么想就怎么說,心口如一,怎么會“說者無意”呢?認為“說者無意”的人,多半是要么無知,要么“明知故犯”。作為人,在世上混,“說”肯定應當是有意的,不僅有意,還應該特別在意。西諺云:“馬兒跑出去了,還追得回來,而話說出口了,就收不回來。”在中國,幾千年總結下來的人生重要經驗之一,就是“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歷史上,因亂說話引起對方的不滿、怨恨,甚而引來殺身之禍、滅頂之災的例子信手可拈。因此,現實生活中,有少數人在拿不準某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的時候,竟然喜歡去問別人,問聽話的人。其給人的感覺,不僅僅是傻乎乎的,簡直就叫傻得可愛。
其二,聽者有心當然是毫無疑問的。用心聽別人的話,是同胞大多具備的基本功。察言觀色,聽其言、觀其行,更是哲言警句、至理名言。因此,在實際交往中,作為要求自己而言,說話要思前慮后一番倒不無不可。但人與人不同,對別人,一個人也的確不應該太在乎別人的說話。誰個不被別人說?誰個背后不說人?人既然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那就不能不讓別人說。所以西人中有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一代影后阮玲玉自殺前丟下一句話,叫做“人言可畏”,死得總歸冤枉了些。與她同時代亦且齊名的另一位女士,據稱對世人盛傳的同張少帥“有一腿”,就不怎么在意。的確,一個人如果太有心,還是有問題的。問題之一,在于會使自己太敏感,成天神經兮兮的。如明朝的朱皇帝,一聽說有人在拍馬屁時竟作文稱“光天之下,天生圣人,為世作則”,便勃然大怒,將那個馬屁精拉出去砍了頭。問題之二,這樣做還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自討苦吃。如像魯迅筆下的阿Q,生就一個癩頭,聽不得別人說光說亮,不知道自討了多少晦氣。
因此,在生活當中,應當注意這句話。最好能做到:自己說話時,說者有意;聽別人說話時,聽者有心。用心講話,專心聆聽,這樣,才能免受無妄之災。
上一篇:《莫輕嘆懷才不遇》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謊言重復一千遍還是謊言》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