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門多弄斧
班門可弄斧
班門不必怕弄斧
班門弄斧者,往往事業有成
“班門弄斧”是一個許多中國人都熟悉的成語,這個成語顯然帶有貶義。它以春秋時期傳說中的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為主要人物,杜撰了一個喜歡在魯班門前顯擺木工手藝的人。到了唐代,又出了一個叫李白的大詩人,其人因才華橫溢、不事權貴、斗酒詩百篇等事跡光耀千秋。李大詩人死后,被葬于采石磯。由于李白是大詩人,后世前去憑吊的文人騷客自然很多。到了墳前,不露一手怎行?于是,題詩作詞的也就不少。詩詞多了,自然有好有孬。明代有個人去后氣不過,順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云:“采石江邊一抔土,李白詩名耀千古。來的去的寫兩行,魯班門前掉大斧。”所以,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大多用以諷刺世間那些狂妄自大的人。從那時算起,這號人已被中國人笑了幾千年。
其實,敢在魯班門前弄斧的,并不是傻得可愛的人。嘲笑他們的人,至少沒有考慮到以下幾個因素:
其一,能在魯班門前弄斧的人是有限的。魯班既然是木匠中的頂尖高手,能有機會在其門前談斧論技,當是一種好的運氣、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倘是站在人生的角度講,一生能有一次或幾次這種機會的人是不多的。因此,抓住這個機會,然后去迎接什么“挑戰”,當是一件于己于人,于民于國的大好事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抓住了這次機遇的好處可能是無限的。不是說非要去超過魯班,在強者中間當個“強中手”,只要能在“名師”門下做個“高徒”,也就算不錯的了。
其二,敢在魯班門前弄斧是需要膽量的。很多事情不是該不該做、能不能做,關鍵還要看有沒有這個膽量來做。常言講,膽大漂洋過海,膽小寸步難行。比起西方人來,國人是膽大的多還是膽小的多?不便一概而論。西方膽大的如哥倫布、麥哲倫,敢下海并去尋找新大陸,環游世界。而國人中僅鄭和似可比美。至于那種認為人有多大膽,地就會有多大產的人,在特殊年代也不在少數,但為何不敢在魯班門前弄一下斧頭?
其三,常在魯班門前弄斧,對自己的好處會是大大的。這個道理,如同下棋,找高手下,進步快,盡管有“第一盤我不曾贏,第二盤他不曾輸,第三盤我想和他不干”之類的難堪,甚而遭到恥笑,但棋藝會快速進步。找技術差的人下,雖然可以避免前面所說的那種難堪局面,但技藝卻會越下越差。
國人崇尚自謙,“滿招損,謙受益”是許多人的人生信條、處世準則。所以,很多年以來,國人中都少有張揚之人。這是否是我們民族長期裹足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呢?因譏笑古人而耽誤自身,對國人而言并非特例。有鑒于此,愿世上諸君不要怕班門弄斧,也不必再嘲笑那些在魯班門前弄大斧者。
上一篇:《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生命終會息,奮斗適時止》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