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陳壽在蜀漢做過官,30歲時,蜀漢政權滅亡,他在晉朝擔任過晉平令、著作郎。太康元年,也就是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后,陳壽歷經10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前四史”。
古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便是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原文來自諸葛亮的《后出師表》的最后一段,里面這樣寫道: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后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天下的事情是很難評論斷定的。從前先帝在楚地打了敗仗,在這時,曹操拍手稱快,認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然而先帝東邊聯合吳越,西邊攻取巴蜀,發兵向北征討,夏侯淵就被殺掉了,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復興漢朝的大業將要成功了。后來東吳改變態度,違背了盟約,關羽兵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失誤,曹丕稱帝,所有的事情都像這樣,很難預料。我小心謹慎地為國獻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為止。至于事業是成功還是失敗,進行得順利還是不順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夠預見的了。
諸葛亮盡管神機妙算,智慧過人,但并非以文章見長,他的《出師表》之所以流傳后世,實因發自肺腑衷心,因此感人至深、《出師表》分為前后兩篇,都是在劉備死后,上書后主劉禪而寫。
《前出師表》作于建興五年,也就是公元227年,當時蜀漢駐軍漢中,準備北伐曹魏,為了讓北伐之舉無后顧之憂,諸葛亮藉這篇文章功諫后主“親賢臣,遠小人”,以便鞏固國家的根基!字里行間,尤不是忠臣的用心良苦,最后以“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作為全文結語。
《后出師表》則寫于228年,當時蜀軍北伐受挫,退回漢中準備再戰,但因為朝廷中有許多人對這個決策感到懷疑,諸葛亮于是以此文上書后主,解釋出師討伐曹魏的必要。在一番分析表述之后,最后寫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表明北伐的成功與否,雖非自己所能事先預料,但無論如何,會付出臣子的才能與生命,盡人事以聽天命,大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魄。
后世文人對諸葛亮及《出師表》多所稱頌,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杜甫《蜀相》詩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將老臣“鞠躬盡瘁”卻無力回天的悲嘆,抒發得淋漓盡致。
據說,時隔將近一千年之后,宋朝名將岳飛帶兵抗金時,曾經夜宿當年諸葛亮的“茅廬”,讀《出師表》而感動落淚,最后以紙墨和淚,提筆書寫全文。
岳飛當年氣勢磅礴的書法,至今仍可在四川成都南門外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中,見到翻刻的石碑。
后人(南宋詩人謝枋得《文章軌范》引安子順所言)甚至流傳了這樣的評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墜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墜淚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墜淚者不慈。”由此不難想見,諸葛亮這種“死而后已”的血淚精神,感動了歷史上多少忠臣之心。
上一篇: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下一篇: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