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多遠游
遠游不遠游,與父母在與不在無關
趁父母健在,早些遠游學藝
倘以會游,盡量游遠些
“父母在,不遠游”,是古時許多中國人愛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是父母對兒女說的還是兒女對父母承諾的,是文武百官對普通百姓說的還是普通百姓對文武百官說的,都無可考。但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其實,這句話不僅從理論上講不通,就是在實踐上也根本不可行。
父母在與不在與應不應該遠游無關。從年齡上分析,倘父母健在,兒女的年齡應還年輕,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古人講,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好男兒志在四方,不去遠游,何以學成文武技藝,何以立業?翻開一部二十四史,那史家筆下的風流人物,有幾個不是遠游的,又有幾個不是遠游中獲得成功的?張騫、班超游西域,曹孟德打敗袁紹,統一北方后,專程東臨碣石,留下著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詩篇以勵后人。況且,自古以來,國人中只要稍諳世事的父母,少有不主張兒女去遠游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說的就是母親囑咐兒子去遠游的故事,只不過這種事發生在詩中描寫的父母身上時,有不少的辛酸罷了。至于哪天父母兩腿一伸,不在人世了,兒女少了許多牽掛,更當去遠游,則是又一個話題。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句“父母在,不遠游”的話都是講不通的。
要想發展,必須遠游。在不少地方的民間,又有一句話廣為流傳,那就是:“人不出門身不貴。”為什么這么講?因為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老是在家呆著,接觸到的都是周圍一些熟面孔,何以貴之,貴從何來?人看人,最忌諱的,就是近距離、零距離。為什么那些內容為《我在××身邊的日子》、《隨××左右》的回憶錄一出版就被搶售一空,四面八方叫絕叫好?就是因為作者再怎么為尊者諱,也要透露些人性化的東西、真實的東西來。所以,一個人沒出門去“染”一水,到彼國那個叫什么“克萊登”的大學去弄一兩張碩士、博士文憑,何以被鄉里認可?如長處未被人發現,短處被別人掌握著不少,要人模狗樣地在家鄉、在世上混下去,是十分困難的。
現代社會,更應當遠游。今天,偌大一個地球,早因交通、通訊的發展成了小小的一個村。要去周游一趟世界,再也不像當年的哥倫布、麥哲倫那樣困難了。很多人都認識到,外面的世界雖然有很多無奈,但更有無限精彩。有哲人講,過客人生,過程生命。前半句的意思,人生不過是一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過客,想起來毫無意義。但后半句的道理,就很深奧了。因為生命所賦予一個人的意義,恰是生命這一過程本身。世上大多數的人,都只不過活上七十來年,但七十年生命,真的是“人與人不同,花有百樣紅”。拋開那些創造、改寫歷史進程的叱咤風云的人物不講,即便只是一個小人物,倘一生多跑幾個地方,多看幾處風景,多交幾個朋友,多干幾種職業,那其中所能享受到的樂趣,也是與不出門的人完全不同的。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里難”,“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雞窩狗窩”……這些雖不說都是錯誤的觀念,至少是已經“過時”的論調。古人早就講:“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還家”。唐朝某位大詩人在送友人“遠征”時也有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無論是“巾幗”還是“須眉”,哪里黃土不埋人,何必馬革裹尸還?只要相信自己最終會長成一顆“大樹”,葉落時也不一定非要“歸根”不可。
上一篇:《愛富不嫌貧》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狹路相逢智者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