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寡欲,簡單生活更快樂
《小窗幽記》里曾講道:“清閑無事,坐臥隨心,雖粗衣淡飯,但覺一塵不淡;憂患纏身,繁擾奔忙,雖錦衣厚味,亦覺萬狀苦愁。”在這里,它所要說的是人生要有一種寧靜致遠的境界追求。順其自然,想坐就坐,想躺就躺,隨心所欲,在這種狀態下,就算是布衣粗飯,也會覺得閑適安逸,不會因日常凡俗之事而不安;相反,那些錦衣玉食的人,由于患得患失、煩惱纏身,才會痛苦萬狀。
清閑自在,坐臥隨心,便是“清心”。從心理學上說,清心就是一種沒有“心機”的心理狀態。它是與“有心”的生活態度相對的。所謂清心就是指不動情緒,不執著,恬淡而自得,依照自己的本、真去待人處世。
由此說來,清心也是一種智慧的生活之道。依照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的觀點來衡量,清心的境界層次遠在德、仁、義之上。它是人生修煉達到神圣功化以后,在生活之道上的反映。清心中蘊涵著童真、活力與快樂。
《菜根譚》里也談到:“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也就是說,置身在安閑的環境中,對榮華富貴與成敗得失就會看得很淡;只要自己的心靈保持安寧和平靜,就會將人世的是非與曲直看個清楚。
林語堂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年輕的美國夫婦,他們在假期外出旅游。從紐約南行,來到一處幽靜的丘陵地帶,在這人跡罕至的小山旁邊,竟然發現了一個小木屋。
門前坐著一位老人,丈夫走過去問道:“老人家,你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居住不覺得孤單嗎?”
“你說孤單?不!絕不孤單!”老人說。老人停了停,又接著說:“我觀摩青山的時候,青山賜予我力量;我凝望山谷的時候,在植物的葉子看到無數秘密;我遙望藍天的時候,看到云彩變化成各式各樣的城堡;我聽潺潺溪水的時候,仿佛遇到了與我交談的知音;我的狗將頭依在我膝上,眼神里透露著淳樸的忠誠。夕陽西下時,孩子們跑回家里,雖然他們的衣服沾滿塵土,頭發也亂蓬蓬的,然而,他們的嘴上卻掛著微笑;他們一聲親切的‘爸爸’,足以讓我的心如飲甘泉一般甜美。閉上雙眼,我會覺得有一雙溫柔的手放在我的肩頭,那是我妻子的小手;無論怎樣的困難和憂愁,這雙手從不曾放棄支持我。我相信,上帝總是仁慈的。”
這對年輕夫婦聽了,感慨萬分,他們沉默了。
故事中,這位老人的生活看似平淡無奇,卻是閑適安逸。這位老人便是達到了清心境界的高人。所以,他能清閑自在、坐臥隨心,從平凡的生活之中,體味到了生活的情趣,過著簡單而快樂的日子。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凡夫俗子,誰都想過平淡快樂的日子。平淡,不等于沒有欲望。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屬于我的,理所當然地不放手;不屬于我,即使是千金、萬金也不足以動搖我心,這便是平淡。想過平淡的生活,就要超越繁華和誘惑,給自己的靈魂一份清心寡欲。這樣的人,于己,如云彩一樣的飄逸;于人,如湖泊一樣的寧靜。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為無為,則無不治”,說的就是無為而治。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常把“無為”掛在嘴邊,但是能做到的實在不多。不過,如果一個人處在忙碌之時,置身功名富貴之中,不妨靜下心來讓形體和精神都閑適一下。倘若真能達到佛家所謂“六根靜凈、四大皆空”的境界,人生的榮辱得失、是非利害便不再重要了。也許,這種境界不是一般能達到的。但是經常自我調節,對于避免陷入功名富貴的迷潭還是有所裨益的。
洪應明認為,佛家的“六根清靜、四大皆空”,不過是人生要淡泊名利,降低欲望。這樣就會把生活中的是非成敗看得淡一些,從而讓生活的快樂多一些。他在《菜根譚》中多次提到,人需要靜觀世事,做到身在局中,心在局外,這樣就會客觀地對待生活,這樣才能不為外物所累,人間的種種現象也才能了然于心。
實際上,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際關系復雜多變,各種壓力使得人難以再享受生活的快樂。身在名利場中,不妨放慢一下腳步,審視自己的內心,把心放寬,調解自己的心境,清心寡欲,到那時你就會發現獲得快樂是如此地簡單。
寧靜之中,心緒如秋水一樣清澈,可以照見心性的本來面貌。安閑之中,氣度從容不迫,可以看清心性的本原之所在。淡泊之中,意念情趣謙和愉悅,可以得到心性的真正體味,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上一篇:淡然面對“成功”的壓力
下一篇:熟悉自己,讓生活簡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