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再多毛,辦事也未必牢
“有毛”“無毛”,與“辦事”關系并不大
“無毛”的人成大氣候的不少
現代社會更需“無毛”者
“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這是一句特指老年人辦事情優于年輕人的老話。話中的“毛”,指的是胡子。可能是古代鋼材質量欠佳,要制作出如今之“吉利”刀片一類鋒利無比的剃須刀比較難,所以古人大多保留著蓄胡的習俗。再加之“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古人不僅將頭發看得很重,以至清初鬧了一場“留發”“留頭”的大風波;而且將胡須也看得很重。古戲臺上,能干的將相均為胡子一大把者。也許是人們更喜歡諸葛亮的緣故,寫戲的人一般都將被諸葛先生氣死的周瑜塑造為“白面書生”。其實,周瑜并不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而且他的年齡還要長于諸葛亮,不然何有“既生瑜,何生亮”之說?今人從中可窺的,應當是這種“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觀念,在同胞中的確稱得上是根深蒂固,不知這是否與古戲臺上的許多“英雄”人物有關聯。
由于這句話的普及率極高,因此,作為年輕人,也許有因這句話而消減了去干某件事的勇氣的,但多數人從心底里是不服氣的。“老朽”、“老不死的”,常常作為年輕人口中的輕蔑之語見之古書古籍,而作為年老的,特別是多少掌握著某些方面的“專業”知識的,大多以擁有滿嘴胡須為自豪。而作為“老不老”“少不少”,處于“中不溜秋”階段的中年人,則多好“兩邊靠”,以“兼”具二者之優勢而極富“優越感”。
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農耕文化中最重要的東西應當是經驗。所以,那鹽巴吃得多、橋過得多的人肯定比鹽巴吃得少、橋也過得少的人有經驗、辦事牢靠。據此,有人看病,若找中醫一定找有胡子的,原因是“中醫憑經驗,經驗越多越能干”。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古”與“老”是套用的,“古老”這個詞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當“褒義”用的。仔細想想,其實在很多時候,古人也并不一定完全是以年齡論英雄的。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就流傳有甘羅“十二歲拜相”的故事,雖有“門蔭”之嫌,但那小子也確實能干,屬今之“想干事”也能“干成事”的人;西漢時“北擊匈奴”的衛青、霍去病,也是在年紀甚輕時,即為“大漢天子”成就開疆拓土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后來做了皇帝,開創出“貞觀之治”基業的李世民,在其為父率兵舉義之初,年齡也不過十七八歲,但卻英勇善戰,攻必克、戰必勝。
盡管歷史上少年英雄不少,但多應視為特殊時期的“特例”。上述所列之英雄,其左右必定有“胡子”一大把的人以經驗輔佐之。因為年輕人雖自有年輕人的長處(如腦子靈,少束縛,少顧慮,闖勁足等),但年長人更有年長人的長處(如經歷多,經驗足,看問題全面,行事謹慎周全)。雖說這些長處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能變成短處,但如運用得當,長處終將為長處。是以歷朝歷代開國之君主功臣,起事時年齡不大(正因年少力強才有闖勁),成事時大多已春秋鼎盛。個中緣由,一來成事需有過程、時間,二來也是需有經驗之積累。再譬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學家,出成果時往往年紀尚輕,因為那需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不唯書、不唯上的闖勁。而其學說真正要成體系,仍然需要時間的檢驗和經驗的積累才行。從這個意義上說,“姜還是老的辣”這句話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長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現代則不同了。可能是吉利刀片一類工具得到改進之故,許多能干之人不再留胡須。但“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俗語仍然流行,許多人仍然認為年長人辦事優于年輕人,這就謬誤多多了。其一,年輕人接受新生事物的敏銳性和能力較年老的人更強。人年輕,一張白紙,沒有桎梏,初生牛犢,沒有權威畏懼,因此敢想敢干敢闖。以今日世界觀之,凡是歷史不長的國度大多比較發達,因為它們沒有包袱,沒有所謂時時處處都要發揚光大的舊傳統,極少束縛手腳的桎梏。其二,年輕人接受的大多是最現代、最新的知識與研究成果。現代社會號稱知識和信息都已經多得快要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快得不可想象。新知識接受都怕來不及,老的舊的過時的知識還拿來何用?其三,世界終究是屬于年輕人的。就算他們中有許多人辦事真的“不牢”,也還得讓人家去辦,所謂“經驗”畢竟是在辦事中才能獲得的。包辦代替絕不可能包一輩子,也絕不可能包到事業的成功。要允許年輕人犯錯誤,沒有挫折和失敗又從哪里取得經驗教訓?
當然,作為年輕人,多尊重老年人,學習其多年積累之經驗,汲取其失敗的教訓,對自己多有益處。而作為老年人,則一定不要以為什么事都需要自己“扶上馬,送一程”,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要無私地傳授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要學會“急流勇退”。須知,“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埋在沙灘上”是歷史的規律。對前人你是后浪,對后人你就是前浪了。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誰不是從年輕人過來的?誰又會永遠不老呢?又有誰能改變“新陳代謝”的規律呢?
上一篇:《善于尊老,學會愛幼》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多栽花,不栽刺》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