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對父母的話置若罔聞
很多父母都懷念孩子小時候對自己言聽計從的樣子,因為隨著孩子不斷成長,父母發現孩子越來越不愿意聽從父母的話,也不愿意與父母過于親昵。一些獨立性比較強的男孩,到了小學中年級時,就會要求獨自上學和放學,根本不愿意讓父母送。記得龍應臺曾經在一本書里說,曾經那個作為自己小尾巴的兒子,轉眼之間就成為大男孩,比媽媽還高,哪怕上學正巧與媽媽順路,也寧愿自己去坐公交車,而不愿意搭乘媽媽的便車。媽媽心中未免感到失落,但這正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子女必然的經歷。
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會感到很失落,除了孩子不再愿意當父母的小尾巴之外,也與孩子常常對父母的話置若罔聞有關系。父母感到納悶的是,孩子的耳朵就像裝上了過濾器,對于想聽的話馬上就能聽到,對于不想聽的話,總是置若罔聞。這是孩子成長之后為了應對父母的嘮叨而自主產生的一種新能力,可以有效避免與父母之間的矛盾。但是,如果父母為此而勃然大怒,那么與孩子之間還是會爆發各種沖突。所以父母與孩子,一定要更加理性相處,尤其是父母作為親子關系的主導者,更是要采取適宜的態度和合理的方式對待孩子。
轉眼之間,樂嘉已經是小學高年級的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初期。他漸漸地更加有主見,對于媽媽愛的叮嚀也常常處于充耳不聞的狀態。這不,秋天到了,媽媽擔心早晚比較涼,所以提醒樂嘉要穿個外套,避免著涼。早晨,媽媽說了好幾次,樂嘉都裝作沒聽到,直到樂嘉要出門,媽媽還吆喝著提醒了一下。等到媽媽去樂嘉房間里收拾,發現拿好的外套就在床邊,樂嘉根本沒穿。媽媽不由得生氣,抱怨樂嘉:“這個孩子怎么回事,耳朵里就像塞了驢毛一樣!”
傍晚放學,樂嘉回到家里,凍得瑟縮著脖子。媽媽對樂嘉說:“看看吧,讓你穿外套你不穿,早晚多涼啊,遲早感冒。”樂嘉關上門寫作業。這個時候,爸爸恰巧在家,等到樂嘉關上門,爸爸提醒媽媽:“你叮囑他的次數已經夠多了,如果他不穿,就隨他去吧,他這么大個人了,難道不知道冷熱嗎?他不穿,說明他覺得還不用穿,等到他感到特別冷,就會穿了,你總不能強迫他穿吧!”媽媽無奈地嘆了口氣,覺得爸爸說得很有道理,也就不再嘮叨樂嘉。果然,又一個星期過去,冷空氣來了,樂嘉主動地拿出外套穿上。
相比起爸爸粗線條的愛,媽媽的愛顯得更加瑣細。媽媽總是過多地關注孩子吃喝拉撒等生活上的小事情,而爸爸的思維和男孩的思維同屬于粗線條的思維,所以爸爸不會在細節上過分要求男孩。不得不說,當孩子越來越大,父母的愛如果過于瑣碎,也是孩子不需要的,不懂事的孩子會嫌父母啰唆;懂事的孩子則會假裝充耳不聞,避免與父母產生沖突。在這個階段,父母再想奢求孩子言聽計從顯然不可能,孩子自動過濾不想聽的話,對于父母已經是極大的尊重。當然,作為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情況,尊重孩子的選擇,唯有如此,父母才能與孩子合拍,也才能給予孩子更大的成長空間和自由生存的環境。
當然,孩子的決定未必都是正確的。但是,父母不能為了保護孩子,就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強行套入孩子的身上,要求孩子遵守。事例中,樂嘉如果一直不愿意穿外套,那么等到感冒難受之后,他自然就會穿上外套,從而避免再次感冒。所以父母無須過分強求孩子聽話,對于很多事情,讓孩子承擔后果,比讓孩子聽話效果更好。正是在不斷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且承擔后果的過程中,孩子才不斷地成長,也才能夠調整自己的心態,告訴自己哪些事情要采納父母的建議,畢竟父母經驗豐富;哪些事情可以堅持自己的態度和想法,做有個性的、特立獨行的人。
還有的孩子之所以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是因為父母給他們做出了壞的榜樣。很多父母或者因為忙碌,或者因為覺得孩子的要求不合理,總是會有意無意地屏蔽孩子的話。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此過程中,孩子難免會受到父母的影響,漸漸地也學會對父母的話置若罔聞。所以父母要想讓孩子及時地對父母的話做出反應,平日里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也要更加認真地傾聽孩子的話,這樣才能給孩子樹立好榜樣,讓孩子更加積極地與父母互動和溝通。
上一篇:學會清簡,把生命留給合理的事情
下一篇:孩子的心靈世界,你不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