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現代人對于古人所提倡的學問,常產生“望文生義”的誤解,就像《論語》里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存在著這樣的誤解,甚至因對這句話的誤解,把孔子看作是諸侯專制制度的馬前卒。然而這句話實在是古代圣賢或明君,為了照顧到所有上智下愚的百姓所用的苦心,卻沒有想到被后世的人們誤解到如此地步!
為什么我會這么說呢?為了解開這個疑惑,有必要先解開什么是“由之”才行。“由”是跟隨著去做,“由之”是以身作則,讓百姓自然照著去做的意思。“知”是了解,“知之”是告訴百姓應該怎么做,而自己做的卻是另一回事。因此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是說:“可以以身作則讓百姓跟著做,不可以告訴百姓怎么做,而自己所做的卻是另一回事。”
古人說“知難行易”。世上有太多事,由于道理太深太復雜,任你對大家怎么講也講不清,怎么說也說不明白。可是如果你自己做個榜樣直接去做,百姓自己會效法的,這不僅使事情變得非常簡單,而且馬上可以得到很多好處。
舉個簡單的例子,怎樣才能讓大家得到健康的身體呢?古代的明君用自己的作息去做最好的示范,百姓跟著他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粗茶淡飯,并進行充分的運動,每個人順著身體生理時鐘的特性,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去作息,不與身中的大自然角力,這種情況下不必了解太多道理,百姓的身體自然就健康起來了。這種效果就是“由之”得來的,而不是“知之”得來的。
反過來說,如果你自己日夜顛倒,縱欲享樂,快到中午了還不起床,卻告訴百姓說要早睡早起,要粗茶淡飯,要去學習很多健康的知識,這樣才能得到健康!若是如此,我看會聽你話的人肯定沒幾個!
古人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里所謂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就是采用“由之”的好處;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指的是采用“知之”的弊端。因此做好表率最重要,因為百姓看上面做什么,就會跟著做,而不是聽上面講什么。
《道德經》中不是有“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樣一段話嗎?指的是上古明君,凡事以身作則,百姓自然跟著做,在讓百姓得到好處之后,還莫名其妙,絲毫不知道是誰讓他們那么幸福,還說“這是很自然的呢!”這樣高明的明君,所使用的辦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道理而已。
另外,“由之”也有順從大自然的力量去做的意思。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吧,一枚雞蛋經過二十多天怎么變成小雞呢?這道理任再高明的科學家來說也說不清,然而要把蛋變成小雞,要訓練那只老母雞像讀到像醫學博士那樣,了解蛋里所有的機密才能做得到嗎?如果這樣的話,世上還能看到幾只小雞呢?事實上那只笨笨的老母雞只要往蛋上一坐就行了,因為在這枚蛋里已經具備大自然所賦予它的無比奇妙的造化了,只要順著造化之道,給它一點溫度去孵化它,就可以大功告成了!
就像修行這件事,圣賢只提倡“率性”的辦法,你大可不必了解“本性”的復雜構造,也不必了解本性有多么的奇妙,你只要放下一切人為因素的束縛,順著本性的造化,就可以邁向最幽深的修持之路了。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另一層道理。
上一篇:格物
下一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