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與共,攜愛同行
李惠芝:命運讓這個不起眼的女人承受了太多的痛苦與磨難,她卻在這樣的磨難中用光和熱去溫暖與鼓舞著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李惠芝,女,漢族,1963年出生,現今53歲。她丈夫和兒子都曾經是一名軍人,她堅毅不屈,在艱難中,她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頑強的毅力驅趕種種不幸;在困苦里,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孝道和仁愛充滿著每一個細節。用自己的言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她是軍人的母親,是婆婆心中的好兒媳,母親心中的好女兒,兒子心中的好媽媽,丈夫心中的好妻子。多少年來,她用頑強的毅力驅趕掉種種不幸,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鼓舞和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數十年如一日,平凡的歲月,坎坷的路途,她始終在用自己的言行詮釋著愛與奉獻的真諦。她就是銀川市興慶區最美家庭成員李惠芝。
因為母親長期癱瘓在床,李惠芝當時尋找結婚對象的唯一條件就是找一個能和她一同孝敬父母的人,無論對方家庭條件如何,她都會樂守清貧,無怨無悔。李惠芝的丈夫曾經是一名軍人,面對她當時的要求,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就這樣,他們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結婚后回門的當天,她就把母親接到了自己的家,開始了不分日夜地照料。情況嚴重時,給母親喂飯、喂藥、洗澡、端便盆等都是她親手去做,每天晚上,她都要起身好幾次,看看母親冷不冷熱不熱。盡管這樣盡心盡力地照顧,母親的病痛仍讓她心中非常難過,期望母親能夠恢復健康。為醫治母親的病,她多方求醫問藥。后來,有一名老中醫開了個處方,療效非常明顯,但因為藥太苦,母親服用幾劑后不愿再繼續,她就想法子將藥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手工裝成一粒粒的膠囊,每天按時給母親服用。
害怕母親整天待在家里無聊,每天下午,只要天氣好,她都會堅持陪著母親散步鍛煉。盡管在戶外待的時間很多,但母親卻很少感冒,這得益于她的精心護理。每次出門,她都像照顧嬰兒一樣,隨身帶著開水瓶、扇子、雨傘等,冬天還準備了暖手袋、毛巾被。她會時不時地給母親喂點開水,按摩頭,揉揉肩,捏捏腳,熱了給松松衣服扣子,冷了趕快加衣服。
1995年對李惠芝來說是特殊的一年,兒子的出生給整個家庭帶來了歡樂,但生活卻顯得更加拮據與繁忙,她既要照顧母親,又要照顧兒子。生活并沒有因為她的善良與勤儉對她有所眷顧,繁難接踵而來,婆婆在老家身患多種重大疾病住進醫院,她毫不猶豫地對丈夫說:“把老人接來,苦日子我們一起擔?!睘榱烁玫卣疹櫪先撕秃⒆?,她辭去了工作,不厭其煩地對老人悉心照顧。一張大床三個人睡,兩個老人睡里面,她睡外邊,方便隨時照顧,一夜不合眼是經常的事。
婆婆每天都要吃好幾種藥,這些藥都由她統一管理。她有一個小本子,記著每天吃藥的種類和時間,快到時間的時候就提前把水給婆婆倒上,看著她吃藥,一日三次從未間斷。婆婆常年臥床,午休醒來,她就給婆婆拍背按摩,舒活筋骨,促進血液流動。雖然兩年后婆婆因為病癥不能醫治離開了人世,卻走得很平靜安然,因為兒媳李惠芝自始至終都用細微的愛和無限的溫暖包圍著她。
他們夫妻對老人的孝心深深影響著兒子。2011年,兒子高中畢業后,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當兵,雖遠在部隊,卻經常打回電話噓寒問暖。一次軍事訓練中,兒子意外負傷,右耳完全失聰,作為母親的她受到了沉重打擊,但是,面對這樣的情況,她想得更多的是怎樣讓兒子走出生活的陰霾。于是,強忍著沉重的心情,一次次開導、鼓勵兒子,給兒子講桑蘭、張海迪的故事,讓兒子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希望。
兒子當兵的五年中,她先后四次進醫院做手術,醫院說她患上了“重癥急性胰腺炎——伴局灶壞死”,先后發了三份病危通知書。在她插著胃管身心劇痛的情況下,她拉住丈夫的手說:“不要告訴孩子,不要讓他有牽掛。”病床上的她,是多么希望兒子能守在身邊??!可是她是軍人的母親,她要像軍人那樣克服困難,堅強起來,只有這樣,才是對孩子工作的最大支持。這樣一位顧全大局、樂于奉獻的母親,為兒子成長成才的歷程注入了許多的正能量。五年的部隊生活,兒子先后入黨,嘉獎,被評為優秀士官。今年3月份,她受部隊領導邀請,先后兩次以優秀軍人母親的身份去部隊演講,到各個連隊與戰士們互相交流,解答戰士們提出的問題,戰士們親切地稱她為“付媽媽”。2016年6月17日,空軍某報刊登的一篇《來自一位母親的力量》,寫的就是她兩次演講給部隊帶來的教育意義。
如今,李惠芝已年過半百,她經常和社區聯系,了解哪家有老人需要照顧,哪家生活困難需要救濟,能幫上的她都會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幫助。命運讓這個不起眼的女人承受了太多的痛苦與磨難,她卻在這樣的磨難中閃耀出了自己獨特的光芒,用光和熱去溫暖與鼓舞著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讓“患難與共”這個詞不再局限于夫妻親人朋友之間。
上一篇:《心有青竹,靜待成蔭》優秀家風賞析
下一篇:《我家的家風》優秀家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