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正確地緩解壓力,需要做好兩件事
既然錯誤的減壓方法幫不了我們,那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么呢?
·第一件事:找到你的壓力源
幾乎所有的壓力,都是對自尊和自我的一種威脅。換而言之,它存在于我們的腦海,而我們對壓力事件的評估也是主觀的。2012年,國外心理研究機構定義了心理壓力的四種主要成分,也就是壓力源,即:挫敗、矛盾、變化、壓迫感。
·挫敗——就是阻礙我們實現自我需求和目標的事件,包括外部和內部兩種。外部的挫敗源,如意外事故、事業發展不順、喪失、傷害性的人際關系等;內部的挫敗源,包括身體障礙、缺少自信、基本技能不足,以及其他自己設置的阻礙目標實現的障礙。
·矛盾——就是個體在有目的的行為活動中,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動機時所產生的矛盾心理狀態。從沖突的形式上來說,矛盾可以分為四類:
1.雙趨沖突: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兩件事物都有吸引力,都想要,但又不可兼得,很難做出抉擇。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兩份不錯的工作擺在眼前,舍棄哪個都覺得可惜;兩個心儀的對象只能選擇其一,內心很糾結。
2.雙避沖突:兩難中必須選一個
兩件事情都不喜歡,兩種結果都不想要,但迫于無奈必須選擇其中一個。這種矛盾是最令人不悅的,也是壓力最大的。比如,在失業和不喜歡的工作之間,選擇其中一個;患了某種疾病,既不愿意長期服藥,也不想動手術。
3.趨避沖突:每一個選擇都有利弊
兩個目標只能選擇一個,但每一個目標都有利弊,有利的方面吸引著你,有弊的方面令你排斥,怎么選都要有所妥協。比如,一份待遇很高、頗具挑戰性的工作擺在眼前,你希望能借助這個機會獲得更大的進步與提升,但這份工作需要長期出差,而舟車勞頓、在外吃住是你最不喜歡的生活方式。
4.雙重趨避沖突:左右為難不好取舍
這是雙避沖突與雙趨沖突的復合形式,也可能是兩種趨避沖突的復合形式。簡單來說,就是對個體而言,兩個目標或情境,同時有利又有弊,當事人會感到左右為難。比如,在挑選工作時,一份工作待遇高、社會地位也高,可惜離家特別遠;另一份工作待遇普通、社會地位不高,但每天可以步行上下班,面對這樣的情況,很難做出抉擇。
無論是哪一種沖突模式,最重要的是自己對生活方式的選擇,是想過自己喜歡的生活,還是按照別人的期望生活?想通了這一點,再做抉擇或許就會容易一些。
·變化——當生活、工作、人際關系出現了變動,需要我們重新調整適應環境時,壓力就會產生,哪怕這些變化是積極的、正向的。比如,剛剛換了新工作,又喬遷了新居,還要準備結婚,其中的任何一個變化都會帶來壓力,疊加在一起壓力就會更強烈。
·壓迫感——就是渴望按照某種方式生活,且期望很高,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甚至對自己提出極其苛刻的要求。然而,對于自己當下所做的、擁有的東西,卻沒有認真感受,也不曾感到滿足。如果你陷入了這樣的情境中,就要思考一下:你腦子里的那些想法,是否切合實際?你是否讓自己超負荷了?步步緊逼自己到底是為了什么?
精力錦囊
受到威脅的只是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自尊,而不是我們的人生,但大腦分不清楚它們有什么區別。
·第二件事:了解你的壓力誘因
找到壓力源是緩解壓力最直接的辦法,但是想要真正地平衡壓力,避免讓自己滑到崩潰邊緣,還要了解自己的壓力誘因,即什么容易讓你產生壓力?你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問題入手,對自己的壓力誘因做一個判斷:
(1)什么會讓你產生壓力?在什么樣的場合?
(2)當你陷入壓力狀態時,你是在阻止什么情況發生?
(3)你是用什么方式來應對壓力的?
(4)當有壓力時,你體驗到的情緒是什么?你腦子里有哪些想法?
(5)你把壓力藏在了身體的哪個部位?
(6)你處于壓力的狀態會持續多久?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拒絕他人的請求會讓我產生壓力,特別是在項目合作方面。當甲方負責人在項目結束后,額外提出某些請求時,我會即刻體驗到憤怒、煩惱的情緒,但我又不知道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回絕。這種壓力好像卡在了我的喉嚨里,所以那些年我也經常會著急上火、喉嚨痛,就像是有話說不出的壓抑。當時的我,處理壓力的方式就是硬著頭皮死扛,靠高熱量的食物“續命”,直至項目處理完,整個過程無比艱難。
慶幸的是,我后來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學會從一開始就避免讓自己陷入壓力旋渦。比如,在啟動項目之初,做好充分的準備;提醒甲方,有需要補充的內容和請求,盡量在項目未截止前提出;當項目完成后,設定修訂與調整的次數限制。如果對方的請求讓自己感到為難,不必逞強,表達自己的難處以及客觀條件的限制。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所處的境遇不同,所以壓力誘因也不一樣。于我而言,可能是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而陷入壓力狀態中,我在潛意識里害怕這種做法會傷害到對方;于他人而言,可能是因為害怕犯錯而陷入壓力狀態中,因為他的潛意識里殘留著成長過程中的一些不愉快經歷,讓他認為犯錯是一件很尷尬、很可恥的事。
說來說去,受到威脅的是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自尊,而不是我們的人生。只是,大腦分不清楚它們有什么區別。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壓力誘因,知道什么東西會讓自己產生壓力,才有可能、也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之道。
上一篇:果斷出擊,別將機遇放走
下一篇:每一次堅持,都為最后的收獲掃除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