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壓力轉化為動力,從而不斷前進
很久以前,有個農夫牽著驢子往家走。因為天色太晚了,驢子居然一不小心掉入一口干枯廢棄的井中。為了救出驢子,農夫竭盡全力、想方設法,花費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卻毫無成效。看著驢子在枯井中痛苦地嘶鳴,時間又已經到深夜了,農夫只好選擇放棄。他安慰自己:“算了,反正這頭驢子已經很老了,也沒什么力氣了。等到明天白天,我來把它掩埋掉,就算是對它仁至義盡了。”
次日,農夫特意從左鄰右舍喊來好幾個幫手,和他一起拿著工具去枯井掩埋驢子。看到人們并沒有打算對自己施以援手,而是開始把泥土以及垃圾等雜物扔到井里,試圖掩埋自己,驢子絕望地嘶鳴著。然而,沒過多久,這頭驢子突然停止嘶鳴,農夫好奇地探頭看向井底,這才發現驢子不停地抖落掉人們扔到它背上的泥土,而且非常靈活地站到泥土上面。就這樣,驢子不停地努力著,最終居然踩著那些人們扔到井底的雜物和泥土,漸漸接近井口,最終成功脫險。
不得不說,這是一頭頑強的驢子,是真正的“驢堅強”。面對生命即將結束的困境,驢子先是絕望地哀鳴,可以肯定的是,它從未放棄生的希望。所以,它才能在短暫哭泣之后,突然想到逃生的好辦法,就這樣把原本會結束它生命的一切,變成新的生機。
從驢子的故事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很多時候,壓力并非是絕對的壓力,而是可以在特定條件下與動力相互轉換的。當然,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是需要條件的,那就是我們擁有頑強的心態,從而能夠承受壓力。反之,倘若我們在壓力之下不堪重負,甚至因為壓力導致自己崩潰,那么當然也就失去了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的機會和條件。這樣一來,壓力就會成為徹頭徹尾的壓力,只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負面影響,而對我們的人生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看到這里,聰明的人一定知道,我們必須端正心態、充實自我,才能正確引導各種壓力成功轉化為動力,從而不斷前進和進取。
熟悉企業管理的人都曾經聽說過藍柏格定理。這個定理告訴我們,作為企業的上級,必須適當地為職員制造危機感,從而才能督促職員不斷進步,把壓力轉化為動力。這個定理最早是由美國大名鼎鼎的銀行家路易斯·B.藍柏格提出的,他的本意就是要為下屬制造危機感。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說,“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這句話也在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承受壓力、擁有動力。尤其是對于那些光鮮亮麗的成功者而言,我們作為旁觀者也許只看到他們成功的一面,他們作為當事者,卻更清楚自己走過了怎樣艱難坎坷的過程,最終才把壓力轉化為動力。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與壓力更好地和平共處,我們除了要給自己增加壓力,從而讓自己動力十足之外,在適當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學會減壓。所謂凡事皆有度,過猶不及,壓力也是如此。如果過大的壓力徹底把人壓垮,那么人們也就失去了把壓力轉化為動力的機會。只有把握好壓力的度,能夠讓壓力與動力之間相互轉化,我們的人生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實現創造和創新。所以,讓我們正確對待人生的壓力吧,只有我們坦然面對壓力,我們才能擁有更多的動力,也才能真正成為人生的主宰,頂著壓力奮力前行。
上一篇:廣泛性焦慮癥的概念
下一篇:心向陽光,生命就會瘋狂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