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應該經常做的事情,就是為良好的習慣去培土。
在香港有個笑話:一個正在逃避警察追捕的小偷,在一個垃圾桶前停住了。原來他將包里的東西取出后準備扔掉包,正在考慮自己偷來的這個包是屬于可回收的還是不可回收的。或許在香港,環保意識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與時尚無關,與道德無關。這也是香港人長期為好習慣培土的結果。
不僅在香港,在日本也是如此。幾位中國客人來到日本的一家餐館吃飯,在門口把鞋子脫了走進屋內,認為這就符合日本人的習慣了。可是,隨后來了一位日本婦女,只見她彎下腰,把中國客人脫的鞋子一雙雙鞋尖朝外整齊地放好,然后才走進屋用餐。
這個動作看似簡單,但其背后的意義卻不簡單。它告訴我們的:在日本人看來,生活是不允許有一點雜亂的,生活在垃圾堆里,自己也就成了垃圾。所以,必須隨時隨地保持干凈和整潔。這就是日本人的習慣,也是傳統,是多少人用多少年約定成俗的共識。
培土的工作很具體,很重要。一個人不能在蛋還沒有孵出來的時候,就開始計算自己何時能擁有一個雞場。一個農民也不能僅僅因為有了幾畝地就說自己有糧食了。這只是一種可能,而不是一種現實。將可能變為現實的途徑,必須是辛勤地耕耘,適時地播種,精心地護理,給莊稼持續地補充養分。習慣也一樣,良好習慣的養成和光大,需要精心去培土和呵護。
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在談到她的成功時說:有時事務太忙,我也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訣實際上在于把90%的生活變成習慣,這樣你就可以習慣成自然了。畢竟你想都不用想就會去刷牙,這是習慣。她講得多么在理。對于一個人來說,能夠像洗臉刷牙那樣自覺自愿、那樣雷打不動地維持良好習慣,才是高尚的人。
威廉·詹姆斯說過三句精辟的話。第一句是:“要養成一個新習慣或者改變一個舊習慣,必須設法使我們開頭的力量堅決,盡量強烈。”就像這樣一個道理:如果要啟動一個停著的馬達,要克服的阻力比它運動時的要大;如果要運動著的馬達倒轉,需要做的功更大。
第二句是:“始終不要有例外,一直到新習慣在你生活中根深蒂固的時候為止。”為什么要這樣?詹姆斯解釋說,每一回破例就像讓你辛辛苦苦繞起來的一團線掉下地一樣,一次滑手所放松的線,比你經過許多次才繞上去的還要多。
第三句是:“每一步朝向目標的行動,實現得越早越好。”一種行動傾向只能與這種行動實際發生的頻率成正比地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效地固定下來。如果一種決心或思想上的一絲閃光不經結出果實就消失掉,這比失去一次機會更糟糕,它正好起到破壞新的決心和熱情的作用。
“知道”和“做到”是截然不同的。
有中國企業家問韋爾奇:就企業家來說,我們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為什么我們與你們的差距卻那么大?韋爾奇一字一句地回答說:你們“知道”了,但我們“做到”了。
習慣就是做。從小處做,堅持不懈地做。這就像是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線,它就會天天變粗,要不了多久,它就變得牢不可斷了。
“我們應該記著這個道理:習慣是一切行動的元素。我們應該好好地利用習慣來增加我們的效率。
與這個問題相關聯的好習慣至少有四種:
準時——可以使光陰不被浪費。
正確——做事不會有錯誤,至少是少有錯誤。
恒心——工作能按計劃完成。
迅速——不輕易錯過機會。”
人,其實應該多養成“利他”的習慣。這種習慣標志著一個人心靈的純度,體現著我們對生命中的美好的堅守。它是一張精神的臉孔,能讓你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它比漂亮的臉孔更經得起風雨的侵蝕,也更能讓時間銘記,讓人難以忘懷。
培土,永遠在進行中。
上一篇:熱情是昂揚之氣
下一篇:沒有熱情做不成事,至少是做不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