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企業文化就是讓你用觀念做主打。
在這個世界上,誰用武力打敗了誰并不重要。要想真正降伏對手,只有用你的觀念打敗他的觀念。其實,整個人類社會的運作,本質上也是觀念的運作。觀念與文化有關。
什么是企業文化?一種學術上的定義是:所謂的企業文化,是一群人在解決適應環境和內部團結問題時的正確感知、思考和規范。
有人用“睡蓮模型”來表現文化的不同組成,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花朵部分,是企業的組織架構、制度和秩序;第二層是枝葉部分,是公開的企業價值觀、使命、行為規范等;第三層是最根本的污泥之下的根,這種根就是企業文化中的潛規則。它不能一眼看到,必須鉆到水底扒開淤泥才能看見。
企業文化是企業治理的一個手段。企業管理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個人的追求與企業的追求之間的不協調性。解決這種不協調有兩種方法:一是用組織機構控制,有速效作用;二是用企業文化來引導,有長效作用。
海信集團在選人時不看出身,最看重的是認同海信的文化取向:第一,要有事業心、有做事的激情;第二,要有一定的產品技術或管理技術功底;第三,要有學習精神。在社會迅速發展、知識快速更新中,學習精神異常重要。他們有一個著名的用人理念:“一個干部,沒有貢獻就下臺;一個員工,沒有創新就下崗。”這也是有效的文化理念之一。海信集團每年幾乎都有10%以上的技術人員被淘汰,形成了濃厚的創新與競爭氛圍。
讓我們來看看蒙牛集團的文化。
“蒙牛文化”的最大特點在一個“博”字上——縱取古今,橫征中西,萃百花蜜,攝千家魂;前人已有的,點睛之;前人沒有的,創造之。
走進集團公司,你會被這些貼在墻上的理念所吸引并駐足:
財務部的門邊寫著“現金為王”。
銷售部的門前有這樣一句話:“老市場寸土不讓,新市場寸土必爭”。
“從最不滿意的客戶身上,學到的東西最多”。
“如果你有智慧,請你拿出來;如果你缺少智慧,請你去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請你離開”。
據調查統計,世界500強企業勝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這些公司善于給他們的企業文化注入活力。憑著企業文化力,這些一流的公司保持了長久不衰。
一個名牌不僅代表一個產品,同時也代表一種文化。可口可樂不僅是飲料,而且是美國的文化;奔馳不僅是汽車,而且是德國的文化。如果你的文化能影響別人、融合別人,就是強勢文化。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說過,現在的競爭就好比是進行一場運動會,如果你提出申訴:我還沒有訓練到位,還沒有做好準備活動,人家不會理你,更不可能為你降低標準。你能參加就參加,沒有資格就不要參加。現在世界市場差不多被瓜分完了,哪有剩余空間?只能靠自己去爭。爭就要靠實力,靠差異化。這當中,文化的實力和差異化是非常重要的。
早在2005年,海爾沖擊世界500強只差一步之遙。這一步,從數字上看并不多,當時按500強企業最低營業額計算,海爾只差2億美元。很多人認為就差這么2億美元,努把力就行了。但張瑞敏認為不這么簡單,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認識到真正的差距不在這個數字上,而是我們的自強精神、拼搏精神與創新精神還有很大差距,這些都與文化建設有關系。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文化建設離500強企業還有較大的距離。
讓我們來看看方正的品牌由來。中國有句老話:“察身而不敢誣,奉法令不容私,盡心力不敢矜,遭患難不避死,見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量,不以無能居尊顯之位。自行若此,可謂方正之士矣。”這個由來,既是方正公司的企業文化,又是方正人認同的一種做人之道。
它的基本含義有三個。第一,“方正”,即一方之正、一方之中、一方之主,意寓北大方正電子出版系統為世界中文電子排版技術的主體和正宗,在這個領域居于國際領先地位。第二,“方正”,也是方方正正、規規矩矩的意思。這既體現了公司依法經營、誠實經商的經營之道,又反映了公司全體員工誠懇待人的處世態度和求實的科學精神。第三“方正”,即八方之正,實含包容之意,體現了方正集團廣采世界最新技術的開闊視野和吸納天下一流人才的博大胸懷。這樣的企業文化必將是源遠流長的,它將滋潤一茬又一茬方正人的成長。
成長,是不輕松的。在成長過程中所有的養分中,文化是基肥,是長效之肥。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曾這樣談論管理文化:
作為最高領導,應該多用道家思想,順應客觀規律去做事,把握大的方向與趨勢;中層管理者應該奉行儒家思想,擔負起啟發、教育的職責;基層干部則要用法家思想,一切按照規章制度辦事。這樣企業管理才能井然有序,保證良好的發展。
這是不是管理文化的真諦呢?
在《英雄》這部電影中,很多鏡頭都在說劍術。劍術有三重境界:
手中有劍,心中無劍。這是第一重境界。說的是用劍刃傷人。
手中無劍,心中有劍。這是第二重境界。說的是用劍氣傷人。
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這是第三重境界,也是劍術的最高境界,體現的是傷人于無劍。
就企業文化而言,也有三重境界,亦即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企業文化理念體系,第二層是行為與制度,第三層是最外層的器物層。
對這三重境界怎么認識,怎么擺放位置,是企業文化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問題。
企業文化看起來很美,說起來很香,做起來很苦,由此造成一些企業文化的生命很短。這個現象主要是由其推進過程不科學造成的。就像習劍的道理。習劍一般講求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從最基本的劍術開始練起,然后才是習心法,再經過長時間磨煉才可以達到心劍合一的最高境界。
企業文化的建設正好相反,其推進過程是由內向外——先習心法,再習劍術,由心法指導劍術,才能達到心到劍到的境界。企業文化只能從最核心的理念層開始建設,讓文化成為習慣,讓習慣成為氛圍。這才是真正的建設之道。
企業是有長壽之道的。企業經營搞好了,可以賺錢,甚至很賺錢。如果這也叫成功,很可能是偶然成功。企業管理搞好了,可以很健康。經營的好壞就如同看一個人是否有錢,而管理的好壞就如同看一個人是否健康。當一個人有了錢也有了健康的時候,還需要有人品,有社會地位,需要在社會上有知名度,受人關注、受人尊重。這才是最好的成功。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個人丟了一根針。如果他是個法國人,他會聚眾到街上游行示威,高呼口號:“我們要找到這根針!”如果他是個英國人,他會不露聲色地跑到偵探局,秘密請人偵查這根針的下落;如果他是個德國人,他會把房間的地板分成一個一個小方格,然后逐格逐格尋找;而如果這是一個古代的中國人,他會找出一根鐵杵來,將它磨成一根針。
這是形容4個不同國家的人的辦事風格。辦事風格也是文化,其實,完全可以將之理解為管理文化。不同的文化釀造了不同的管理,形成了管理對象的不同的辦事風格。
人類的文化可以分成漁夫文化和園丁文化。漁夫文化的特點是貪婪和占有,它崇尚掠奪、戰爭和謀略;而園丁文化崇尚對生命的理解,崇尚一個“愛”字。這兩種文化在管理上有著極大的差別,也有著截然不同的結果。漁夫文化導致的結果是“分”,園丁文化釀造的是“合”。
當漁夫文化出現的時候,道德就位于下風了,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出現道德崩潰。這個時候經濟學的地位就重要了,人們只知道用經濟學的頭腦去行事,更多的是去利用、去占有,甚至去掠奪,這就不可避免會出現“分”的局面。
當園丁文化強盛時,管理者也好,被管理者也好,都關注著生命的意義,善于用自己的心靈與大自然對話,講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理解生命、理解人生的過程中,友愛互助的道德體系就逐步建立起來了。這時候,經濟學重不重要?也重要,只不過它不是顯學了,被還原成一種理財的工具。這時就容易出現“合”的局面。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要清楚一個企業的使命是什么。是負責任——對社會負責,對行業負責,對員工負責,對合作者負責,對消費者負責。管理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將“負責任”變成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讓“負責任”成為一種共同語言,這樣可以極大地增加管理的效益。
上一篇:上帝不能親自到你家,所以它創造了母親
下一篇:你不能將有些習慣扔出窗外,但可以引入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