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百翰的視覺觀察實驗:
放棄是天性
沃爾夫博士和他的同事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在波士頓的楊百翰“視覺觀察力實驗室”和“女子醫(yī)院”,讓參加實驗的志愿者觀察幾千張圖片。他們把每張圖片放在十分繁雜的背景之下,然后再讓志愿者說明自己是否有看到某一件工具,比如錘子或者扳手。
實驗中,當某一工具多次出現(xiàn)時,志愿者的辨識率就相對偏高,錯誤率僅為7%;但是,當某工具出現(xiàn)次數(shù)很少,如第一次的時候,那么,志愿者對此工具的辨識就會直線下降,錯誤率上升為30%。
從這個實驗及其結論可以看出,我們天生就會在遇到阻礙時更加傾向于放棄,以使自己少走彎路。
這個實驗其實表明了我們的一種“退出門檻”心理,即我們的努力如果在特定的時間里無法實現(xiàn),那么,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選擇放棄。正如實驗中的志愿者在面對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少的工具時,幾乎會很快地承認自己無法找到,從而更傾向于加快自己的放棄速度,壓縮自己能夠忍受的退出時間。
錢穆先生在《德行》中提到,人生到這世界來,一睜眼,五光十色,斑駁迷離,我們該首先懂得什么要得,什么要不得。其次,要得的便要,要不得的便不要。概括地說,也就是既要學會獲取,同時又要懂得舍棄。“舍得”,有舍便有得,收放自如,人生才能平衡。
說到放棄,總是有人不屑一顧。我們不是從小就被教育,做事要堅持,要有毅力和恒心。但是,毅力、恒心卻和過分執(zhí)著不同,很多人在追求的道路上逐漸迷失了自我,固執(zhí)地將“我想做什么”轉變?yōu)椤拔乙欢ㄒ龅绞裁础保炊尷硐肱c追求成為一種負擔。人們常說:“舉得起、放得下的是舉重,舉得起、放不下的叫做負重。”放棄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的人生之路也可以變得輕松和愉快。生活有時會逼迫我們不得不交出權力,不得不放走機遇。然而,有時放棄并不意味著失去,反而可能因此獲得更多。
其實,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要想使之在抵達彼岸前不在中途擱淺或沉沒,就必須輕載,只取需要的東西,把那些應該放下的“包袱”果斷地放下。人的一生,不可能什么東西都能得到,總有需要放棄的東西。不會放棄,就會變得極端貪婪,結果什么東西都得不到。
同時,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不斷放棄的。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力的追逐,隨遇而安,得到的是寧靜與淡泊;在淘金的過程中,放棄對金錢無止境的掠奪,得到的是安心和快樂。苦苦地挽留夕陽,是傻人;久久地感傷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放棄的人,往往會失去更珍貴的東西。今天的放棄,是為了明天的得到。
許多人做事總是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結果反而失去了長遠的利益。能夠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這是成功者最大的特征。我們不要單純?yōu)檠矍翱吹靡姟⒚弥睦嫘膭樱獙W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抵制一時的誘惑,要有“舍卒保車”的變通意識,能夠透過誘惑看到長遠利益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們必須有所選擇,有所放棄。
上一篇:無人察覺的名人小提琴曲:小心價值歸因
下一篇:夢到了未來:超感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