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察覺的名人小提琴曲:
小心價值歸因
一本書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2007年1月的一個清晨,在美國華盛頓的朗方廣場地鐵戰里響起了一陣音樂。那是處于上班高峰期的時刻,一位穿著平常、長相更為平常的男士正在進行小提琴演奏。地鐵里的乘客來去匆匆,很少有人會在人流之中停下腳步來欣賞一下這動聽的音樂。
其實,這是《華盛頓郵報》正在進行的一個現場研究項目。而正在進行演奏的平常男子則是當今最優秀的小提琴家之一——約夏·貝爾。同時,他所使用的小提琴則是價值350萬美元的“斯特拉瓦里”,他所演奏的曲目更是以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開始,這曲目相當具有挑戰性。
然而,就是這么一系列優秀的組合,卻因為演奏者不是西裝革履而是服飾普通,演奏地點不是頂級音樂廳而是地鐵站。所以,最后測試的結果竟然是:1097位乘客從這位世界頂級小提琴演奏家的身旁經過,然而只有一位男士聽了一會兒,兩個孩子望去了幾眼,只有一位女士終于認出了對方是貝爾,顯然,她是相當吃驚的。
為什么我們多數人會覺得森馬、美特斯邦威的T恤就一定比街上小攤的質量好、款式新?為什么許多人會認為香奈兒香水一定比普通精品店里的香水味道更加的優雅迷人?
事實真的如此嗎?這樣的認知是正確的嗎?我們的“心”有沒有對我們撒謊呢?或許,有的時候,我們掉進了一個自己編織的陷阱而不自知!
也許有很多人說,大家沒有注意到這位大師,是因為大家都要趕車而無暇顧及。但是,現場也出現了很多的提示性信息,比如,有很多的新聞記者在拍照,也有一些人知道貝爾是位大師。但是,大家并沒有忙里偷閑駐足停留,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他沒有穿著正式的服裝,也沒有站在舞臺上,就像是一個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一樣,而且,大師的裝扮也不過是街頭流浪藝人的樣子,所以,他的音樂聽起來雖然不錯,但是在人們的耳中也僅限于“不錯”。因此,地鐵乘客在不自知的情況之下對他進行了價值判斷,他們將普通的穿著、平常的地點強加到了音樂質量上,以至于大多數人都覺得這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和不錯的音樂。
這種心理現象,我們稱之為“價值歸因”。價值歸因是指我們基于對某人或者某事的感知價值,而不是客觀數據,為其灌注某些特性的傾向。價值歸因在我們的心中扮演著心理捷徑的角色,即當我們遇到一件新鮮事物的時候,我們會自發自覺地為其進行形象設定和價值定位,賦予對方人、物相應的價值,但是,這種價值其實是我們強加給對方的,而非對方的真實本質。
因此,我們要留意自己對別人不合理的價值歸因,同時,我們更要學會怎樣利用別人的價值歸因來增加自身的“價值”。
如果我們要打造個人的品牌,那么首先就要有“質量保障”,即“包裝”和“品質”。也就是說,在加強精神面貌的時候,更要培養自己優秀的才干和品德;其次,建立了個人品牌,就說明我們要在做事態度和工作能力上加強保證,為自己和別人創造更大的價值,給人帶來信任感;再次,品牌形成是一個慢慢培養和積累的過程,不是自封的,需要經過別人的檢驗、認可才能形成。
我們可以把這種理論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塑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即我們的德行、個性和魅力,讓別人一提到“三好青年”、“三好丈夫”、“三好妻子”等,就會在第一時刻想起我們。只有“品牌”打造得夠強、含金量夠高,我們才有資格做別人眼中的“與眾不同的第一名”。比如在工作上,我們可以給人一種干練、強悍、敬業、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擅長財務管理等印象,從而打造出我們的“品牌”,成為別人和我們接觸時的價值定位。
上一篇:施樂公司的悲?。航Y果好才是真的好
下一篇:楊百翰的視覺觀察實驗:放棄是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