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樣時,每個人都可能是錯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哪怕是有不同的意見,也會礙于面子或心里遲疑而不提出異議。然而,多數一定是對的嗎?
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請大學生們自愿作為被試者,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感知。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時,他發現已經有五個人事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六個位置上。其實,他不知道,那五個人是跟研究人員串通好的假被試者。
阿希要讓大家做一個很容易的判斷,就是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豎線的卡片,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外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等長。判斷一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非常明顯,正常人很容易作出正確的判斷。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后,五個假被試者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于是,真被試者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完全相同、但自己心里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然而,在正常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足1%。阿希的這項研究,基于一個簡單而明確的事實,目的就是驗證群體一致性的力量。我們不僅會對群體里有爭議性的想法或錯誤的論斷產生動搖,而且我們也可能會最終聽從群體一致的意見,哪怕那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判斷。
1895年,被稱為群體心理學創始人的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指出:“聚集成群的人,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會轉向同一個方向,他們自己的個性就此消失,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會被削弱,繼而他們的個性也會被削弱。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沒有意識的品格占據了上風?!?/p>
看到這里,不知你意識到了沒有,盲目地從眾,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生活中,我們要揚“從眾”的積極面,避“從眾”的消極面,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問題,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從而使判斷能夠正確,并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動。
上一篇:年輕就是資本,大不了重頭再來
下一篇:心懷信念,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