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到了未來:
超感知覺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經驗,感覺在夢中獲得了有關遠處或隱藏在后或與此同時的事件的信息,這種超感知覺一般包括兩種感應:一種是預言性的心靈感應,即做了夢,在后來的某時某地竟發現一種現實景象跟夢中出現的景象一模一樣,這種現實景象就是預言性的心靈感應;另一種就是在時間上夢中的景象與現實某處發生的景象完全吻合的心靈感應。
萊因夫人的著作《生活中和實驗室中的透視》中記錄了一個有關夢的超感知覺的例子。這是杜克大學超心理學家實驗室,收到的一位來自住在明尼蘇達州的女性送來的報告:
事情發生在5年前,當時我只有18歲。一天晚上我睡得很不安穩。早上醒來時,我清楚地記得自己在夜里做了一個夢。我醒來時常常記得自己做過的夢,但是這個夢特別使我煩惱。夢境是這樣的:當時我的母親睡在起居室里的一張折疊床上,我則睡在毗鄰的一間臥室里,后來,我們一起看著那張折疊床,床上躺著母親的一位朋友。什么東西都很準確,我和母親都以同樣的姿勢站立著,她嗚咽著說了八個字:“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可是,在這個夢后的一個月,發生了一件截然相反的事,我的母親因心臟病復發而在睡眠中去世。我被她的喘息聲驚醒,立即通知了醫生和她的那位朋友,醫生先趕到,他告訴我母親已經逝世。而那位朋友這時走進了屋,當時,我倆站的位置恰如那晚的夢一樣,只不過角色有了互換,躺在床上的是我的母親,而她也用同樣的語調說了同樣的話。
古時,人們將夢視為異己的力量、神明的暗示,常常從夢中卜知未來的事件,以決定自己未來的行為。隨著夢的研究越來越多,夢的價值也成為一個極具意義的話題。夢本身還有許多有待發掘的奧秘,但無論是過去的重演還是生活的警示,夢總是潛意識浮出水面的小舟,是一面展示人的內心世界的鏡子。
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將夢看做是一種超感知覺。超感知覺又被人稱為“第六感”,埋藏于意識之下,是潛意識的東西,包含了人內心深處所有沒有意識到的東西。超感知覺可以讓人獲得有關遠處或隱藏著的事件的信息。其實,這種夢的預示作用,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信息積累的前提之中,對我們生理活動或者心理活動的一種暗示,或者說是表現。我們常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對某一特定事件長時間的思考中,我們的大腦或許會以夢的形式來對這種思維活動做出反應。比如,我們夢到自己赤身裸體地走在校園或者家里,這其實是一種希望自己的能力、才華或者技術得到展示、發揮、重用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時,很多時候,當我們的生理機能出現了某種問題,我們的大腦也會用夢來提醒我們。
弗洛伊德認為:“古老的信念認為夢可以預示未來,也并非全然沒有道理。”榮格也曾對夢的預示作用發表過這樣的言論,“這種向前展望的功能……是在潛意識中對未來成就的預測和期待,是某種預演、某種藍圖,或事先匆匆擬就的計劃。它的象征性內容有時會勾畫出某種沖突的解決……”
阿德勒認為,夢的預示作用,其實就是人們未來生活的預演,為人們以后的生活提出心理警示。非現實的或象征性的夢也不一定如實地反映客觀事件。在這類夢中,夢者隨意而自由地選擇想象,結果是,夢的意義不能像現實想象中的那樣一目了然。它能帶來多么完善的觀念取決于幻想離信息諸項本身有多遠。
但是,夢作為一種思維活動,對于從事藝術或創意類職業的人,或許會有一些幫助。夢境之中常常會出現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景象,夢中無邊的想象力和創造性信息,可以作為一種發揮創意的小技巧。我們要學會利用夢境。這樣的話聽起來似乎有點玄乎,但是現實生活中也的確可以行得通。當然,這只是一個取巧的技巧,不能作為解決生活問題的主要手段。我們或許也可以有選擇性地利用一些夢中的信息。
上一篇:楊百翰的視覺觀察實驗:放棄是天性
下一篇:漢密爾頓荒地的命名:具體化讓人記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