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
直:正直,率直,耿直。『是謂是,非謂非,曰直。』(《荀子·修身》)『中心辯焉而正行之,直也。』《中庸》所說的『齊莊中正,足以有敬』,為直。直為做人之本。孔子尚直,此種言論《論語》中屢見:『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正直者順道而行,順理而言,公平無私。
正直就是要不畏強勢,敢作敢為,要能夠堅持正道,要勇于承認錯誤。正直意味著有勇氣堅持自己的信念。這一點包括有能力去堅持你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在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并能公開反對你堅信是錯誤的東西。
89
【解讀】
“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是《堯典》提出的人格培養目標,是古代的理想人格。直、栗、剛、簡是剛性品格,溫、寬、無虐、無傲是柔性品格,二者對立相成、交融并濟,構成了一種剛柔有致的人格。剛而少柔,難與人處;柔而不剛,萎弱不立。處事剛柔適中,才能政通人和。
做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如何在個體與群體之間保持一種對立而又和諧的平衡關系。人作為個體,有其個體性、獨立性、自主性;要能獨自站立,有別他人。缺乏個性,隨流從眾,作為一個人立不起來,也就難有創造。另一方面,人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也有其群體性、協同性、適應性;得跟他人同生共存、和諧相處,要能尊重別人、同情別人、關愛別人。眼中唯我、無視眾生,縱己所欲、為害他人,這是難以立足于世的。和諧的社會需要和諧的人格,和諧而完善的人格是人的個體性與群體性、獨立性與協同性、自主性與適應性之間的平衡,是剛與柔平衡而富有張力的結合。這就是不剛不柔,就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就是直而溫、剛而無虐,就是孔子身上所體現的古代君子人格。這種人格不僅決定了人與社會相處之道,而且還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之道:人一方面獨立于自然,要超越、改變自然;另一方面也依存于自然,要歸順、維系自然。這正是剛柔有致。古代的人格理想蘊含著我們祖先千百年的生存智慧,足以啟迪我們應對今天的世界與挑戰。
【原文】
直而溫①,寬而栗②,剛而無虐③,簡而無傲。
——出自《尚書·堯典》
【注釋】
①直:正直,率直,耿直。“是謂是,非謂非,曰直。”《荀子·修身》溫:溫和,溫厚,溫柔。溫者予人溫暖,如春風煦日。直而溫,既直且溫:直以立身,溫以待人;持之以直,出之以溫。
②寬而栗:寬,寬宏,寬厚,寬容。但寬不是無邊無際的,不是是非不辨、容污納垢。《禮記·表記》:“寬而有辨。”鄭玄注:“辨,別也。猶‘寬而栗’也。”寬而栗的“栗”,就是條理清楚、明辨是非。寬而栗,待人寬厚、處事寬容,又能明辨是非、堅持原則。
③剛:剛強,剛毅,剛健。剛者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虐:暴虐,殘酷,傷害。剛易失之于虐。為人強悍,行事猛厲、過頭就會傷害人,顯得殘酷無情。尤其對于弱者,剛猛過甚就是暴政,就是凌虐,就是欺侮。剛而無虐,適得其正。
【譯文】
為人正直而溫和,待人寬厚又能明辨是非,性情剛正而不凌人,志向宏大而不傲慢。
90
【解讀】
孔子在《禮記·仲尼燕居》中說:“夫禮,所以制中也”,禮為求中之器,禮,制中,禮求中,禮,亦為中,亦可以理解為度。“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以“禮”作指導,只有在“禮”的指導下,這些德目的實施才能符合中庸的準則,否則就會出現“勞”、“葸”、“亂”、“絞”,就不可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原文】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①,慎而無禮則葸②,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③。”
——出自《論語·泰伯》
【注釋】
①勞:辛勞,勞苦。
②葸:音xǐ,拘謹、畏懼的樣子。
③絞:說話尖刻,出口傷人。
【譯文】
孔子說:“恭敬而不符合禮的規定,就會煩擾不安;謹慎而不符合禮的規定,就會畏縮拘謹;勇猛而不符合禮的規定,就會違法作亂;直率而不符合禮的規定,就會尖刻傷人。”
91
【解讀】
本篇中的“直”,是儒家的道德規范。直即直心腸,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虛偽、奸詐相對。直,符合仁的品德。
正直是立身處世之本。不正直的人雖然也可以欺世盜名,僥幸生存,甚至可能福祿雙至。但是,多行不義必自斃,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而已。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②而免。”
——出自《論語·雍也》
【注釋】
①罔:誣罔的人,不正直的人。
②幸:僥幸。
【譯文】
人活在世上,為人處事要正直,邪而不正、曲而不直的人雖然有時也混得不錯,但那只不過是僥幸地逃脫了他應得的下場。
92
【解讀】
孔子所說的“達”,是指一個人的良好品質與他的言行達到一致。“質直而好義”也就是從內而外,自己的心就是正直的,這個也是“主忠信”,而行為上就是“唯義與比”。“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如果說第一句主要說的是對己“忠”的話,這一句講的就是“恕”。將別人當成和自己一樣的人,通過察言觀色,來觀察別人的想法。這樣的話,才真的算是“達人”。孔子認為只有這樣的人,取得高位才是正當的,才是應該的。
【原文】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①,慮以下人。
——出自《論語·顏淵》
【注釋】
①察言而觀色: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摩別人的心意。
【譯文】
所謂“達”,就是質樸正直而好尚信義,謹慎考慮別人的言語,留心觀察別人的神態,考慮著謙虛地對待別人。
上一篇:《恥》文化國學經典解讀
下一篇:《儉》文化國學經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