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曙庭
《清史稿》五百二十九卷,近人趙爾巽主編。
發生于公元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民國,結束了兩千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到1914年(民國三年),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府,即建立清史館,命在清政府曾擔任過總督的趙爾巽為館長,開始編寫清史。前后參加編撰工作的有柯紹忞、繆荃孫、吳廷燮等一百多人,還有掛名任名譽職的約三百人。到1920年(民國九年),編成了初稿,開始進行排比和整理。到1926年(民國十五年),又進行了一次修訂。次年,乃決定將所撰之書,仿王鴻緒《明史稿》的例子,用《清史稿》的名稱,刊印出來,作為以后修改之用。這一年秋天,八十四歲的趙爾巽不及看到全書印出來就去世了,于是以柯紹忞代館長,繼續校審刊刻工作。到1928年(民國十七年),全書編印完成,前后歷時十五年,勉強完成了任務。
《清史稿》編撰時間較長,先后參加的人員很多,但是成書卻比較粗糙,究其原因,在于當時的環境。從開始編史到全書完成,都是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當時連年軍閥混戰,時局動蕩不安,經費十分困難。開館之初,經費尚充足,以后數額大減,幾至枯竭。沒有經費,參加修撰的成員也難以堅持工作,勢必星散。雖說列名總纂、修、協修等近一百人,但在整理付印時留館的僅十余人而已。為了急于付印出書,對整個書稿也來不及統一審閱,因在付印時,全部書稿并未匯齊,而是邊修改,邊交刻,沒有作最后的整理。編撰者當時也認為本書既為“史稿”,本非定本,倉卒付刊,不及從容討論,有待將來的修正。
《清史稿》用《明史》的體裁,有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三十五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共計五百二十九卷。記事上起公元1616年(清天命元年,明萬歷四十四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稱帝,下至公元1911年(宣統三年)清朝滅亡為止,前后共為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明朝是公元1644年滅亡的,以統一全國計算,清朝統治時間是二百六十八年。本紀十二,包括統一前的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二人在內。這一部分的原始材料,由于各朝實錄俱在,采擇是很方便的。宣統朝由于溥儀尚健在,沒有修實錄,就將他在位三年時的政事,編成《宣統政紀》七十卷,實際上即相當于實錄。各本紀中,以乾隆的本紀分量最重,為書六卷,占了本紀部分的四分之一。
志一百三十五卷,分為十六目。它和《明史》的十五個志比較,改《五行志》為《災異志》、《歷志》為《時憲志》,將《儀衛志》并入《輿服志》中,新增加《交通》、《邦交》二志。《地理志》分量最多,為書二十八卷。《藝文志》目錄的編排,完全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名稱次第,分經史子集四個部分,成書四卷。新增的《交通志》,記鐵路、輪船、電報、郵政四項內容,反映了近代交通的情況。《邦交志》是記近代與世界各國的外交關系的,為前史所未有。
表五十三卷,分為十類。這一部分內容,多為吳士鑒、吳廷燮、劉師培等所撰,是編得較好的,可備查檢之用。其中《大學士》、《軍機大臣》二表,即相當于《明史》的《宰輔表》,《部院大臣》即相當于《七卿表》。《疆臣年表》載各省總督、巡撫和各邊將軍都統的更替,《藩部表》載屬國事,《交聘表》記中外使節的往來,這些都是前史所沒有的。
列傳三百一十六卷,分量是相當大的。類傳有《后妃》、《諸王》等十四目,共為六十二卷,其余均為諸臣傳,共有二百五十四卷。諸臣的最后一篇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傳。把《洪秀全傳》擺在吳三桂等曾反叛清朝統治的“三藩”之后,其反動用意是很顯然的。而且傳中對起義軍誣蔑甚多,編撰者完全是站在清朝統治者的立場上說話的。類傳中的《疇人傳》有書二卷,載有數學家梅文鼎、李善蘭等人的事跡。它是根據阮元的《疇人傳》以及后來的《續編》、《三編》成書的,所以易于完篇。列傳部分的材料,多采自清朝國史館所編撰的《國史列傳》,現在原書尚存,改稱《清史列傳》,所以這一部分的史料價值是不高的。
《清史稿》一書,缺點較多,算不得一部好史書。它所根據的原始材料,如《清實錄》、《清史列傳》、《清會典》和大量清代的檔案材料等,均保存較完整,我們完全可以直接查閱原材料,不必依靠它來提供資料。因此,它的史料價值有限。從思想內容方面看,問題就更多,缺點也更為嚴重。它撰成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參加修史的人,從館長趙爾巽起,大多是清朝的遺老遺少,他們都是站在清朝統治者的立場上來編書的。因此對清代帝王,多是歌功頌德,對忠于清室的臣民,稱揚備至。如史稿中的《忠義傳》,長達十卷書,敘及的人物達四百多人之眾。該傳的最后一名是王國維。他雖然在學術上成就很大,但思想頑固,以清朝遺老自命,最后于1927年自溺于昆明湖。死于清亡后十六年的人,還把他列入清史的《忠義傳》,編史者的用意,可想而知了。成鮮明對比的是,對反對清政府的革命人民,則是大肆進行誣蔑、詆毀。如誣蔑革命黨人徐錫麟、秋瑾等的反清活動為“謀亂”,對辛亥革命詆毀為“倡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書稿刊行以后,當即受到輿論的抨擊。當時故宮博物院曾對其書列舉了十九條罪狀,請求禁止其書刊行。禁錮了一個時期以后,到抗日戰爭時,才又開始流行。這部書雖然存在嚴重的缺陷,但它畢竟是在大量史實的基礎上,經過了一番整理的歷史著作,而且體系完整,條目詳備,對于研究清代歷史,還是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清史稿》的版本,有關內、關外本之分。1928年本書初印時,共印了一千一百部,其中四百部由金梁運往東北發行,稱為“關外一次本”。后來史館人員發現金梁對原稿有所改動,他們不同意那種改法,于是把北京的存書,作了一些抽換,這批書就稱“關內本”。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時,有人將關外本再印過一次,內容上也有所改動,稱為“關外二次本”。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校點本《清史稿》時,就是以“關外二次本”為工作底本的。對于三種版本的不同之處,新本都一一加以注明,頗便閱讀。
上一篇:王瑞明《清儒學案》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張翼之《清史紀事本末》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