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學者和詩人。初名絳,字寧人,曾自署蔣山傭,江蘇昆山人。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對明末宦官權貴的斗爭。清兵南下,嗣母王氏絕食殉國,遺命勿事二姓,即在江南地區先后參加南明福王的抗清斗爭和昆山地區人民自發的武裝自衛斗爭。失敗后,又奔走南北,進行反清活動,游蹤所至遍訪風俗,搜集材料,墾荒種植,糾集同道,以為恢復之計。晚年卜居華陰,不受清廷征召,終以布衣卒于曲沃,臨終仍不忘抗清事業。顧炎武學問淵博,對于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頗有研究。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樸學風氣。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音學五書》等。
顧炎武經明清之替的動亂時期,親身參與明末反腐敗政治的斗爭和抗清斗爭,對于現實有深切感受,故其為詩沉郁蒼涼,表現了強烈的愛國思想。他的詩多寫國家民族興亡大事,具有豐富的歷史內容,表現出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他的《精衛》詩表現了“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的志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充分體現了他的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他的《秋山》詩歷述了江陰、昆山、嘉定等處抗清失敗后清兵屠殺人民、劫掠婦女的慘狀:“一朝長平敗,伏尸遍岡巒。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睂骨宥窢幹袎蚜已硣摹皻w元賢大夫”和“斷脰良家子”予以贊頌。他的《海上》詩表達了“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痛哭深”的深切的亡國之痛和不屈的民族志節。顧炎武的詩基于深沉的現實之感,往往能通過擬古、詠史、游覽、即景等題材抒寫懷抱,吊古傷今,托物寄興,表現出沉郁悲壯的風格。在清初愛國遺民詩中,顧炎武的詩以風格高古而著稱。顧炎武論詩重內容,重實效,認為“詩主性情,不貴奇巧”(《日知錄》);贊同白居易《與元九書》中所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認為言志為詩之本,觀民風為詩之用,表現了他的詩歌理論是傾向于現實主義的。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之文,認為“文須有益于天下”。他的《與葉訒庵書》表現了凜然不屈的民族氣節;《廣宋遺民錄序》表現了對于屈節仕清的封建士大夫的深惡痛絕。顧炎武雖以學術著稱于世,但其詩文在清初文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有《亭林詩文集》。
上一篇:韓非子
下一篇:顏之推的文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