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
知恥,在中國傳統美德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儒家道德思想體系中,儒家學說認為『恥』是道德的四大綱紀之一,也是四種善端之一。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就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把『恥』列為維系社會、國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較長時期中,『恥』也都被列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一。知恥是一個人立身行世的根本。知恥與無恥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知恥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無恥則無人格可言。
儒家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這與個人『恥』感緊密關聯。『恥』感意識與人的氣節操守密切相關。『恥』感意識是社會倫理標準和道德準則的基礎。『恥』感意識淡化必然導致社會道德水平下降。缺乏『恥』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缺乏『恥』感意識的社會是不健康的。樹立『恥』感意識,人們才能明辨是非善惡榮辱美丑,才能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恥』感既承載深厚的文化源流,也體現時代特色。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呼喚『恥』感意識回歸,弘揚『恥』感文化對于社會健康發展尤為必要。
97
【解讀】
“恥”不像“仁”、“義”、“禮”、“智”、“信”等諸德目一樣,為從心性基礎上所生長出的理性或智性。孟子曾指出,人的仁義禮智諸德,均是由先天的善性“四心”分別產生。
“恥”在一定意義上,為一種行為正確與錯誤的理性判斷力,呈現為讓人明確該做與不該做的道德標準。知恥,是道德的自覺,前提是要有正確的道德觀念。沒有正確的道德觀念,會黑白不分,是非顛倒,以榮為恥,以恥為榮。正因為此,孟子所謂“無恥之恥是為恥焉”,認為喪失了羞恥這一判斷標準,那就是真正的無恥。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①,無恥②之恥,無恥矣。”
——出自《孟子·盡心上》
【注釋】
①恥:羞恥、羞愧之心。
②無恥:沒有羞恥心。
【譯文】
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羞恥,就是真正的無恥啊!”
98
【解讀】
孔子“好學近乎知(喜歡學習就接近了智),力行近乎仁(努力實行就接近了仁),知恥近乎勇”是儒家對知、仁、勇“三達德”的一種闡發。“知恥近乎勇”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只有懂得羞恥,才能自省自勉,奮發圖強。有羞恥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戰勝自我,這是“勇”的表現。常懷一顆羞恥之心,不僅可正身,養浩然之氣,而且知進取,成千秋偉業,蓋因知恥近乎勇也。古往今來,無論個人還是群體,知恥與不知恥的情形大不一樣。縱覽歷代圣人賢哲,哪一位不是知恥惜榮的人杰?從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到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從莊子“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到屈原“閉心自慎,終不失過也”;從司馬遷“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從歐陽修“富貴不染其身,利害不移其守”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無一不是心系社稷的嘉德懿行。反之,那些少廉寡恥之人,如暴虐無道的夏桀商紂,陷害忠良的秦檜,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貪贓枉法的和珅之徒,哪個不是遺臭萬年?
古語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不僅要了解自身的優點,還要了解自身的恥辱所在。這對個人至關重要,對國家和民族更有著深遠的影響。
【原文】
知恥近乎勇。
——出自《禮記·中庸》
【譯文】
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
99
【解讀】
“恥”是一種以道德意識為主要內容的情感體驗。一般說來人們的想法和行為有時并非完全符合道德規范。當人們進行自我道德審視時,有時會發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違反了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在確定個人言行必須符合社會道德規范這一前提下,人們會自覺萌發趨善意向和自新要求并產生自我道德訓誡,這就是恥感。古人云: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事情雖然自己內心有欲望,非常想去做,但是人有了羞恥之心,就能夠很好地約束自己,知道不可為的事情,就絕不會去為了。由此可見,恥感意識是人們在道德自律和道德完善方面不可或缺的要素。它能影響到社會經濟、政治、法律、文化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謂“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顧炎武)。
【原文】
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
——出自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三
【譯文】
人如果有了羞恥之心,(有些不該做的事情)就能夠不去做了。
100
【解讀】
在呂坤生活的嘉靖、萬歷時代,物欲橫流,“羞恥心”已被人們漸漸淡忘,社會道德體系到了崩潰的邊緣。整個時局如呂坤形容的那樣:“人心如實炮,火一點烈焰騰天;國事如潰瓜,手一觸流液滿地。”面對此情此景,呂坤痛感重樹社會道德的重要,他痛切地指出,“五刑不如一恥”,即再殘酷的刑罰,也不如讓人懂得一個“恥”字,教育人懂得廉恥比重刑重罰更重要。人的道德水準提高了,知道什么叫羞恥,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就能明辨是非。人貴有“羞恥之心”,知羞是善的開端,無恥是惡的開始。人之所以是非顛倒,以丑為美,以恥為榮,做出種種不道德的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知羞恥。在以《呻吟語》為代表的諸多著述中,呂坤通過闡述自己對治國修身、為人處世等方面的心得體會和見解,表達了他對重新樹立晚明社會道德標準的迫切心情,希望重新喚起人們心中的羞恥心,希望重建儒家修齊治平的道德體系。
【原文】
五刑①不如一恥,百戰不如一禮,萬勸不如一悔。
——出自明代·呂坤《呻吟語·治道》
【注釋】
①五刑:五刑有奴隸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封建五刑分別為笞、杖、徒、流、死。
【譯文】
用五刑使人免于犯罪,不如讓他懂得羞恥;用百戰使他屈服,不如教他以禮;萬次勸勉,不如讓他知道悔恨。
上一篇:《仁》文化國學經典解讀
下一篇:《直》文化國學經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