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恐懼的根源
季先生語錄:
我認為,應當恐懼而恐懼者是正常的;應當恐懼而不恐懼者是英雄,我們平常所說的從容鎮定、處變不驚,就是指的這個;不應當恐懼而恐懼者是孱頭;不應當恐懼而不恐懼者也是正常的。
人生在世,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極端情況、特殊情況。這時候,我們可以做一個“應當恐懼而恐懼”和“不應當恐懼而不恐懼”的正常人,更可以做一個“應當恐懼而不恐懼”的英雄,但是絕不能做一個“不應當恐懼而恐懼”的孱頭。
對此,季先生認為,像晉朝的苻堅面對恐懼時所表現出來的心態,是非常不可取的。
據《晉書·苻堅傳》記載,當年謝石等人出兵梁成,不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積極進兵攻打。這時候,苻堅與苻融登上城樓視察敵軍的兵勢,苻堅一看對方將士精銳,再往北方一看,遠處被風吹動的草木都像是人,因此苻堅回過頭來對苻融說:“這也是強勁的敵人啊,怎么說敵軍人少呢?”說完,苻堅面帶畏懼之色,大有泄氣之意。苻融與群臣力諫苻堅要振作起來,鼓勵士兵,同仇敵愾,軍民一心,勢必能擊退敵人的進攻。但是泄氣的苻堅并不聽取大家的意見。結果不想而知了。苻堅心中非常地愧疚,回頭對他的夫人張氏說:“假如當初我聽取了朝臣們的意見,如今這樣的情形是不會發生的。現如今,我該用什么顏面去面對天下百姓呢?”
苻堅之所以會讓自己的國家陷入困境,就是因為他作為一朝君主,面對恐懼時,不應當恐懼卻恐懼了,結果,自己做了孱頭還不算,還害了舉國百姓,將江山毀于一旦。所以說,恐懼面前,我們要么做一個正常人,要么做一個處變不驚的英雄。而這,正是從容而淡定的人生所不可缺少的心態。也是季先生所推崇的人生心態。
事實表明,一個在恐懼面前能做到處變不驚、泰然自若的人,才能擁有從容淡定的生活,才不會在人生的海面上,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遇到再特殊、再緊急的情況,都能應對自如,從容鎮定。所以,這樣的人,一生少抱怨,少牢騷,也少跌宕起伏。
漫漫人生路上,我們若想成為季先生筆下的“應當恐懼而不恐懼”的英雄,過從容淡定的生活,那我們在恐懼面前,就應當做一個處變不驚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在英國一位殖民官員家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這天,夫婦倆請朋友們吃晚餐。晚餐吃到一半,妻子忽然發現餐桌下有一條眼鏡蛇從她的腳背上爬過去。這時候,妻子并沒有大聲驚叫,也沒有告訴丈夫,而是鎮定自如地叫丈夫端一碗可以引誘蛇的牛奶放到陽臺上。但是,這一切都被在場的一位博物學家看在眼里,他也沒有驚慌失措,而是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與女主人巧妙地配合著,最后成功地將眼鏡蛇引開了。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恐懼面前處變不驚的人是多么地難能可貴。試想,若是殖民官員的妻子發現眼鏡蛇之后便立即驚慌失措,那么一場毒蛇咬人甚至是吃人的悲劇可能就無法避免了。對于那位博物學家來說,也是一樣的。
漫漫人生路上,也到處潛伏著令人恐懼的“眼鏡蛇”。譬如天災人禍,某些致命的打擊,某種不堪設想的危險。在能預知的范圍里,我們或許可以盡可能地做好預防工作,進而有效地避免潛在的恐懼。但是,在不能預知的范圍里,我們可能就無處可躲,無計可施,這時候,我們就應當做季先生所頌揚的那種英雄——應當恐懼而不恐懼。如女主人與博物學家那樣,縱然眼鏡蛇就在自己腳下,也能處變不驚,從容鎮定地解決問題。
人生中,要從容淡定地生活,要與厄運頑強抵抗,這不僅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心態,更是一種人生智慧。處變不驚,才能不輕易像大風大浪低頭,才能昂首闊步,從容、淡定地生活下去。因此,切莫做一個見到恐懼就驚慌失措的人,更不能做一個遇到連恐懼都算不上的小事就恐懼不堪的孱頭。要知道,從容人生、淡定生活只能出自處變不驚的心態中。
上一篇: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下一篇: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