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增渝
沈尹默
中午時候,火一樣的太陽,沒法去遮攔,讓他直曬著長街上。靜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風來,吹動路旁楊樹。
誰家破大門里,半院子綠茸茸細草,都浮著閃閃的金光。旁邊有一段低低土墻,擋住了個彈三弦的人,卻不能隔斷那三弦鼓蕩的聲浪。
門外坐著一個穿破衣裳的老年人,雙手抱著頭,他不聲不響。
這篇作品在沈尹默早年所作新詩中是最受人稱道的。五四前后的新詩往往因為“缺少了一種余香與回味”而受人詬病,這篇《三弦》卻決無此弊。相反,它倒是深得中國古典詩歌注重含蓄蘊藉的藝術精神的真傳,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
作品的筆墨相當洗煉。居于畫面前景的,只有一個人——聽三弦的老人;他只有一個動作——雙手抱著頭。然而在他的身后,卻預先鋪設了豐富的背景層次。第一層是古都炎熱寂靜的中午時分的景象,是一層勻凈清淡的底色;第二層寫“破大門里”的一片荒蕪,“半院子綠茸茸細草”,令人不由得想起詩經中“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的句子;第三層是音樂背景,作者故意讓一段土墻把彈三弦的人遮住,而三弦鼓蕩的聲浪卻隔墻傳來,泛濫于整個畫面之上。這里,作者雖然沒有一個字涉及聽三弦者的內心世界,然而,從這重重背景中溢出的情思里,我們卻不難體會到一種人生的滄桑感,何況這里坐著的又是一位歷經憂患晚境凄涼的老人,這就更能激活讀者的想象和聯想,賦予作品深沉厚重的意蘊。
胡適說:“這首詩在見解意境和音節上看來,都可算新詩中一首最完全的詩。”(《談新詩》)我倒覺得,放到散文詩的領域里,這種評價也許更為恰切。當然,它還拖著一條押韻的尾巴,這也許不符合散文詩的形式特征。但是,如果考慮到它屬于中國現代散文詩濫觴期的作品,不是更可以看到它那可愛的幼稚么?
上一篇:《三友》鑒賞
下一篇:《三月》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