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初期,包括從一七八九年到一八三〇年前后這段時間是歐洲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封建制度的迅速崩潰,資產階級民主力量與封建復辟勢力的激烈斗爭,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破滅,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盛行等,構成這個時期的整體特征。激烈的社會動蕩,震動了人們的心靈,激起了種種社會心理和復雜的情緒,促成風靡全歐的文學思潮,即浪漫主義的形成。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具有側重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強烈的個人感情、著力渲染大自然的美、重視中世紀民間文學和追求神奇的藝術效果等特征,形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學運動。
浪漫主義文學在十八世紀末的德國首先興起。當時的德國文學是沿著兩條路線發展的:一條是歌德和席勒開創的古典文學。它奠定了德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其神髓是對啟蒙主義的繼承和發展。一八〇五年席勒逝世,德國古典文學時期即告結束;另一條是浪漫主義文學,它開始時與古典文學并行發展。一七九八年,施萊格爾兄弟在耶拿出版《雅典娜神殿》雜志,并以他們為核心形成一個文學中心,這就是文學史上稱為“耶拿派”的早期浪漫主義團體。除了施萊格爾兄弟之外,重要作家有蒂克、諾瓦利斯等。他們的基本傾向是懷古遁世,重視傳奇。一八〇五年耶拿派解體以后,一批青年浪漫主義作家在海德貝爾格成立新的文學團體,史稱“海德貝爾格派”,代表作家是阿爾尼姆、布倫坦諾等。由于拿破侖占領期間德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浪漫主義作家把注意力轉向德國民間文學。他們深入民間收集民歌和童話,整理出版,給德國文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由格林兄弟編纂的《兒童與家庭童話集》(1812-1814),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世界兒童文學名著。拿破侖失敗后,德國資產階級民主力量有所發展,對統一、民主的要求日益迫切,促使作家關注現實社會問題。霍夫曼晚期的作品加強了對社會現實的諷刺和揭露,顯示出與浪漫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現實主義因素。霍夫曼之后,德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日漸衰落。作為那個時代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海涅的創作完成了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向民主主義革命文學的過渡。他的《論浪漫派》(1836)一書的發表,宣告了浪漫主義在德國文學中的統治地位的結束。
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也形成于十八世紀末,它的某些因素,存在于在這之前的感傷主義文學中。同其他國家相比,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更注重社會問題。它所取得的成就達到十九世紀初期歐洲文學的高峰。英國第一代浪漫主義作家是在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和弊病已經暴露的社會條件下出現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他們憎惡資本主義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錢關系,隱居湖區,創作歌頌大自然、美化中世紀封建宗法制農村生活的詩篇,以此抵制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就其作品的思想傾向來說,有明顯的消極性。但他們的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推動了英國詩歌的革新和浪漫主義運動,開創一代詩風,對后世詩人產生了重大影響。十九世紀初,在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歷史條件下,英國第二代浪漫主義詩人登上文壇。主要代表是拜倫、雪萊和濟慈。他們激烈抨擊一切形式的暴政和現實社會的丑惡,堅持民主自由理想,表現出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進步傾向。在藝術上,他們繼“湖畔派”之后,完成了對英國詩歌的革新,豐富和發展了詩歌的形式和格律,增強了詩歌形象的絢麗色彩和語言的音樂性。他們筆下顯示出強烈的反叛精神和復雜的心理矛盾的人物形象,在歐洲知識界中曾引起巨大反響。與此同時,司各特在散文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善于把歷史真實與大膽想象有機結合起來,在曲折的情節發展和富有浪漫情調的描繪中,整體性地反映出歷史的風貌。他因此而成為歐洲歷史小說的創始人。
法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是在十九世紀初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文學趨向社會化、普及化的情況下產生的。由于一七八九年革命后資本主義的發展,人民大眾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促使文學從朝廷權貴、爵爺豪門的沙龍中解放出來,在廣大民眾中贏得了眾多的讀者。這種變化的本身就是對后期古典主義濃厚的貴族傾向和煩瑣的清規戒律的反撥。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受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形成左右文壇的聲勢。由于它更直接、更深刻地經受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和革命后社會思想的激蕩,也由于它產生于古典主義保守勢力最強大、最頑固的國度,因此表現出更鮮明的革新精神和政治色彩。法國浪漫主義早期的代表作家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爾夫人。夏多布里昂政治傾向保守,但他在一八〇二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阿達拉》,卻標志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始。作品所創造的“世紀病”的病態形象,體現了他在《基督教真諦》等著作中宣傳的理論主張。夏多布里昂的理論和實踐,以及他的散文富于抒情詩的節奏美等特點,對后起的拉馬丁、維尼等浪漫主義作家影響甚大。斯塔爾夫人較為進步,她在《論文學》(1800)、《論德國》(1810)等論著中,抨擊矯揉造作的沙龍文學和束縛創作個性的古典主義規范,提倡“用我們自己的感情來感動我們自己”,從而初步奠定了法國浪漫主義的理論基礎。這個時期,浪漫主義抒情詩取得了重大成就,出現了拉馬丁的《沉思集》(1820)、雨果的《頌詩集》(1822)、維尼的《詩集》(1822)、《古今詩稿》(1826)等優秀作品。一八二七年,雨果發表《克倫威爾》序言,全面提出浪漫主義戲劇綱領,對長期統治戲劇領域的古典主義進行理論的否定。三年之后,雨果以反封建暴君為豐題的浪漫劇《歐那尼》首次公演成功,標志著歐洲文壇上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最后勝利。一八三〇年后,法國浪漫主義進入后期,它在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繼續取得進展。喬治·桑宣傳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社會小說,雨果洋溢著社會激情的抒情詩集和具有鮮明反封建傾向的歷史小說《巴黎圣母院》(1831)等,集中體現了后期浪漫主義的成就。但從社會和文學發展的趨勢來看,后期浪漫主義畢竟是強弩之末,而在同一時期產生和發展的批判現實主義,卻以不可阻擋的聲勢迅速成為法國文學的主潮。
在德、英、法的影響下,浪漫主義文學很快傳播到歐洲各國,形成全歐性的文學運動。在南歐和東歐,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與十九世紀初蓬勃開展的民族復興、民族解放運動有密切聯系,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反抗異族壓迫的斗爭精神。其中的杰出代表是意大利的曼佐尼、波蘭的密茨凱維奇和匈牙利的裴多菲等。他們的作品不但具有鮮明的進步思想傾向,而且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在歐洲浪漫主義文學中別開生面。在俄國,廢除農奴制從十九世紀初就日漸成為社會的中心問題,從一八一二年反拿破侖侵略戰爭的勝利到一八二五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俄羅斯民族意識空前高漲。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俄國浪漫主義文學受西歐的影響而勃興,并在二、三十年代的文壇占據了主導地位。俄國浪漫主義早期代表是菇科夫斯基。他從感傷主義蛻化而來,大部分詩作遠離現實,追求內心的自由和諧,反映了保守貴族悲觀遁世的思想。但他的創作打破了當時尚未完全退出文壇的古典主義的僵死規范,革新了詩歌的形式和格調,并以出色的心理剖析、優美的音調對后世俄國詩歌和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發生重大影響。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人民性和為民主解放運動服務的方向,是經過十二月黨人作家和普希金的努力而確立的。他們從民間文學中吸取藝術營養,挖掘創作題材,寫了大量充滿革命激情和愛國、民主精神的政治抒情詩,開創了俄國詩歌的優秀傳統。普希金在《高加索的俘虜》(1820-1821)、《茨岡》(1824)等敘事詩中,采用西歐浪漫派“回到自然”的題材和極度夸張的對比手法,在充滿瑰麗的異域情調和古樸的山民生活的氛圍中,批判貴族的虛偽自私的道德觀念和腐朽的城市文明,贊頌純樸自由的生活和倔強的叛逆性格。作品在自然景物的描繪和情感的抒發上,堪稱浪漫主義詩歌的杰作。后起的萊蒙托夫繼承了普希金的傳統,在《詩人之死》(1837)、《詠懷》(1838)和《惡魔》(1829-1841)等詩篇中,表達了對貴族社會的憤怒譴責和對自由的強烈追求。三十年代,普希金在保持和發揚早期創作中的優秀傳統的情況下,完成了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的過渡。他的著名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1823-1831),成為俄國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自此,散文、特別是小說,逐步取代浪漫主義詩歌在文壇上的支配地位。四十年代,隨著社會矛盾的日趨尖銳,浪漫主義文學終因其理想的空幻性而結束歷史使命,而以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派”則發展成為俄國文學的主要潮流。
上一篇:十九世紀二十年代革命運動
下一篇:十九世紀初期的空想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