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月政變到拿破侖帝國滅亡,法國政權形式雖經幾次更迭,但政權的階級基礎并沒有改變,都是大資產階級專政,這段歷史(1794年-1815年)的核心是拿破侖上臺執政。熱月政變后,執政的大資產階級既不允許貧民群眾分享革命勝利果實,也不允許保王黨人復辟封建統治。對內加強鎮壓措施,對外發動一系列擴張戰爭。青年軍官拿破侖在這些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并由此而發跡。1744年8月的一天,遠征在埃及的拿破侖從報紙上獲悉:由英、俄組織的第二次反法同盟已經成立,拿破侖在意大利征戰的成果已丟失殆盡,法國在萊茵地區一敗再敗,法國國內四分五裂,到處是不安、動亂和不滿;督政府的五個成員之間意見分歧,忙于內爭,已沒有足夠力量和統一的步調來制服各個黨派,平息憤怒的情緒。于是,拿破侖決定返回法國,推翻督政府,掌握國家最高權力,把法國丟失的東西再奪回來。8月22日夜,拿破侖一行經過精心策劃后,在亞歷山大港火急登船,經歷了四十多天的艱難航程,于10月9日晨到達法國南岸弗雷居斯海峽附近港口。10月16日拿破侖到達巴黎,受到巴黎人的熱烈歡迎。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侖在大資產階級和軍隊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了督政府。12月,拿破侖升為第一執政,1802年8月,元老院同意他為終生執政。1804年12月2日加冕為“法國人的皇帝”,稱拿破侖一世,由他領導共和國政府。從1806年1月1日起,停止使用共和國歷法,帝國稱號代替了共和國。
拿破侖·波拿巴(1769-1821),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法國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的一個律師家庭。1779年春入布里埃納軍校學習,1784年秋升入巴黎軍校深造。次年因父病故輟學服役。大革命開始后,拿破侖因反對王權,擁護共和,官階屢升。1793年被破格提為準將,第二年升為少將。1776年擔任意大利方面軍司令,替法國大資產階級南征北戰,屢建奇功,深得賞識。霧月18日,拿破侖能那樣輕易的攫取最高權力,并非純屬政治陰謀,而是當時法國內外形勢發展到那樣的局面,以致勝利了的資產階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政機器,使之既能擊潰國內外封建勢力的復辟活動,又能防止革命的繼續深入,保證資產階級的穩固統治。法國大資產階級需要一個軍事獨裁者,拿破侖應運被推上了統治者的寶座。拿破侖是行動的巨人。他以旺盛的精力、卓越的構思和豐富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把大革命以來一切黨派留下的一團亂麻整理出頭緒,使國家進入了建設的軌道。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國家機器,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采取一系列經濟措施,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增強了資產階級專政的物質基礎;鎮壓保皇黨人的復辟活動,捍衛大資產階級的統治;制定《拿破侖法典》,保護資產階級私有制,鞏固小農經濟所有制;對教會進行改革,變教會為資產階級專政的工具;用戰爭手段回擊反法聯盟的進攻,保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如果說拿破侖在第一執政到皇帝的頭兩年間做了一些好事,那么他在1806年年底以后運用比以往更大的權力則做了許多壞事,從而毀滅了他自己。他自命“神授”皇帝,同哈布斯堡皇朝聯姻,竭力同舊制度妥協;他為了和英國爭霸,發布了“大陸封鎖令”;他踐踏伊比利亞半島,被西班牙人民打得精疲力竭;1812年侵俄戰爭的失敗,其后果更是災難性的。在萊比錫戰敗以后,戰爭打到了法國境內。1814年3月31日,反法聯軍占領了巴黎,法蘭西第一帝國崩潰了,拿破侖被流放到厄爾巴島。1815年3月20日,拿破侖重返巴黎,建立“百日政權”。6月18日,拿破侖又在滑鐵盧戰敗,波旁王朝再次復辟。拿破侖第二次被流放圣赫倫勒島。1821年5月5日去世。
上一篇:拜月亭
下一篇: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