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 衡(héng)
347 衡(héng)
【尋根溯源】
衡姓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出自伊姓。商湯有賢臣伊尹,因為在滅夏過程中功勞最大,商湯封他為尹(宰相),并封了個尊號叫“阿衡”(“阿”就是“倚”,“衡”的意思是“維持”,意思就是“國家的倚靠”)。后來伊尹的后代子孫就以伊尹尊號中的“衡”字命姓,稱衡姓。二是源自姬姓。周公長子伯禽封于魯,建立魯國,他的后代有公子衡,其子孫以祖上名字命姓,稱衡姓。三是三國時,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袁紹的幾個兒子又自相殘殺,袁姓部分族人就逃到湖南衡山隱居避難,以居住地名為姓,改姓衡。
【變遷分布】
早期在河南、山東一帶活動。漢唐之間,在陜西、江浙等地擴展,在河南南部形成望族,以汝南郡(今河南上蔡)為郡望?,F在,在北方地區偶爾會見到。
【名人薈萃】
衡咸:東漢學者。他博學多才,曾經在當時最有辯才的學者五鹿充宗門下學習過,精通經史,辯才過人,并當過王莽的講學大夫。
衡胡:西漢著名大臣。精通《周易》,做到太守一級的官,被載入《儒林傳》。
衡方:東漢大臣。幼年聰穎好學,通曉詩書,敦厚達禮。成年后,郡州推舉為孝廉,官拜郎中。后任丘侯相,膠東令,繼調任會稽(浙江紹興)東部都尉,任右北平(今河北平泉一帶)太守,繼調任潁州(今河南?。┨囟嗄?,后辭職退居家鄉。不久又被請出拜為議郎,參議朝政。繼任太醫令,京師長官京兆尹。因他居官清廉,能剿奸扶正,振滯起舊,興利除弊,故而威名遠震。皇上將其功績錄入勛冊,給予表彰。后任命為衛尉卿,掌管門衛屯兵,守護皇宮,直至永康末年,仍在桓帝身邊任職。靈帝繼位,留任衡方為步兵校尉,授予統帥六師的最高兵權。赴任十余日,病卒,終年63歲。著名的《衡方碑》就是為他立的。
上一篇:百家姓《居(jū)》姓起源
下一篇:百家姓《步(bù)》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