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魏源
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二十四年進士,官至高郵州知州,著作有《古微堂詩文集》、 《海國圖志》等多種。
魏源是近代啟蒙思想家,是最早提出向西洋學習的先進中國人之一,要求“師夷之長以制夷”,主張改革改治、變法圖強,他的社會政治思想深刻影響到他的文學理論。在文學上,魏源從改革政治、促進社會進步的要求出發,強調文學要反映社會的實際問題。他對當時形式主義文學深為不滿,以為“自昭明《文選》專取翰藻,李善《選》注專詁名象,不問詩人所言何志,而詩教一敝。自鐘嶸、司空圖、嚴滄浪有‘詩品’、 ‘詩話’之學,專揣于音節風調,不問詩人所言之志,而詩教再敝。”這里提出的對《文選》及鐘嶸、嚴羽詩論的認識雖有片面性和落后性,但其主旨在于要求詩“言志”,反對浮麗的形式主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積極意義。魏源象歷史上的許多文學改革者一樣,以“復古”的主張來反對形式主義。他要求“復古”和“復于本”。這種“復古”有著鮮明而具體的內容,即繼承古代詩文的現實主義傳統,為此,魏源在批評形式主義的同時,極力贊揚發憤而作的《詩經》和《楚辭》,并力主恢復傳統的比興手法。這是因為,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比興手法的運用,往往與充實的社會政治內容相聯系,同時也由于運用比興手法可以使詩含蓄,能夠引起讀者的想象和深思,增強作品的藝術美感,有助于完成文學的社會教育作用。總之,魏源從社會教育的要求出發,強調文學的社會功用,與此同時也涉及到了其他一些藝術問題。魏源還提出“文章與世道為污隆”的觀點,認為“南宋之文,必不如北宋,晚唐之文,必不如中唐,兩晉、六季之文,必不如兩漢。”作為托古改制的主張,這一命題也自有其現實目的。
上一篇:文藝美學研究·題材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魏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