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大眾認同與完善發展
(徐斌著,人民出版社,29萬字,2017年10月第1版,56元)
△從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出發,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發展是當代中國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重大問題。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性、邏輯性和本質規定進行深入分析后,研究了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及對制度的大眾認同,即理論認同、科學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進一步發掘其動力源泉、內在規律、形成機制。然后,闡述制度完善和發展的指導思想、根本要求和路徑選擇,進一步探討評價尺度及其理論根據,最后闡述制度的限度、制度完善和發展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堅定制度自信等。全書共八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其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獲得理論的目的在于實踐,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實踐。
○掌握制度理論、建構實踐理論、實踐改造社會、實踐效果評價。
○改革開放前的探索和發展提供了歷史經驗和發展基礎:①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經驗和教訓;③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的發展提供了制度確立的現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探索和確立的過程給我們的啟示:①一個政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②一條思想路線的實踐:實事求是;③一條工作路線的堅守:群眾路線:④一種制度實現形式的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特殊矛盾優先;科學性與價值性的辯證統一,科學性優先;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實踐優先;批判與建構的辯證統一,建構優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比較優勢:①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②明確關系:政府與資本權力的邊界;③人民本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內生向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世界歷史意義:①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②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③人類社會政治生活向社會生活“回歸”的現實路徑;④既“向世界說明中國”,又“向中國說明世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大眾認同表現為以下幾個維度:理論認同、科學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國際維度。
○制度是哲學、文化的表征。
○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及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是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包括:關于客觀世界本質和規律的觀點;關于人的實踐和認識活動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關于社會形態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觀點;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觀點;關于剩余價值學說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的觀點;關于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觀點;關于評價社會歷史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的觀點等。其中的核心理論是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主義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實事求是方法、辯證分析方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歷史分析方法、群眾路線方法。
○完善和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和發展的路徑:①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②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③培養制度意識,形成制度思維方式;④積極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文明發展成果。
○科學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一,價值尺度優先;現實尺度與理想尺度的統一,現實尺度優先;道德尺度與歷史尺度的統一,歷史尺度優先。
發展生產力:根本尺度;社會公正:首要尺度;人的發展:價值尺度;法治化:內在尺度。
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的實踐的觀點;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的人民主體的觀點;以法治為核心的社會秩序理論;以公正為原則的個人權利理論。
○“制度績效集中體現了制度運行的結果,它是制度運行取得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綜合效果,集中體現為人們物質精神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楊雪冬。
○制度是具體的、歷史的、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要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上一篇:中國新覺醒
下一篇:中國經濟2040(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