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魏禧
字叔子,一字冰叔,號裕齋,又號勺庭,江西寧都人。清初文學家。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絕意隱居不仕。他長于散文,尤其是說理論事之文。作品簡潔流暢,有唐宋派風格。當時與侯方域,汪琬齊名,號三大家。有《魏叔子文集》傳世。魏禧的文論集中于散文理論方面。最重要的一篇論文是他為明末遺民宗子發的文集寫的序言。這篇文序闡述了他關于散文理論的最主要的見解,他自己也認為此文是他文論的根本觀點之所在。
《宗子發文集序》的要旨是“積理”。魏禧認為,如果說人格修養的根本在于“集義”,那么,“文章之能事在于積理。”周秦諸子,兩漢唐宋諸家,其體無所不備。作為后之來者,如何才能獨創格調,而不平庸地重復古人呢?這就要研習天下事理,積累生活哲理。因為只有“天下事理日出而不窮”,是創作生命力的來源。而平生日之所見,身之所歷,莫不有所以然之理。甚至對于市儈、優倡、盜賊、婢女、乞丐等下層社會人物的言行、思想、情狀,都應該深思而謹識之,在心中醞釀積蓄。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積蓄布帛、竹頭、木屑之類,一旦需要,連糞土的功用也可以與金玉等同。魏禧強調生活實踐、重視對生活現象的研究積累的觀點是很精辟的。
此外,在《答施愚山侍讀書》中,魏禧還提出“練識”的觀點。積理求其富,即生活積累要廣博。而練識求其精,由博返約,提練加工,進行藝術創造。他認為,練識如練金, 去其雜質則使其精光煥發。有所不必命之題,有所不屑言之理,這才是善為文者。也就是說,文章的內容要經過提練,對生活的識見也要經過提練。如果作家的見識不能高于庸眾,事理又不足以關系天下國家,那么雖有文采,炳炳烺烺,也不會成為奇文。從積理到練識,魏禧回答了如何才能使文章“卓然自立于天下”的問題。對于明代文壇上株守古人之法的流弊有一定針砭作用。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魏源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三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