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研究·創作中的模糊思維
指藝術主體在審美創造活動中運用模糊概念和實行模糊識別和模糊控制的一種心理特征。
現代科學證明,人腦具有與精確思維相對稱的模糊思維的能力。1956年,美國應用數學家查德首次提出了模糊數學(即弗晰數學)的概念,使人們在辯證地認識客觀事物的明晰性與模糊性的相互關系方面大大前進了一步。中國理論界近幾年來把模糊數學的原理引進到藝術研究中,用來解釋復雜的創作心理現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創作實踐表明,藝術創作既有“非此即彼”的清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又有“亦此亦彼”的界限模糊的、難以表述的一面。一方面,創作主體的意識、觀念、理智、意志大體上是確定的、明晰的;另一方面,在創作的若干環節、層次上,創作主體的意識、情感、體驗又具有籠統性、朦朧性和不確定性。這種模糊性在各個藝術種類,如文學、美術、音樂、舞蹈、建筑的創作中是大量存在的。它既表現在主體對生活的觀察、體驗中,又表現在主體的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中;既表現為主體對描寫對象認識和理解上的模糊,主體對自身心理活動在意識上的模糊,也表現為主體根據自己的審美追求對創作活動進行的自覺的模糊控制,和對模糊語言的運用。創作過程中的這種模糊性,必然會體現在創作的成果——藝術作品中,使作品成為新的模糊信息的載體,形成它特有的審美屬性,并給創作者、欣賞者帶來審美享受、審美體驗的豐富性、多樣性。
創作中的模糊思維的存在,既導源于創作客體(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復雜性,也和審美主體心理結構、心理活動的復雜性有關。創作過程是一種多層次、多側面、多回路,立體展開的、非單向的線性延伸的復雜系統運動。在這個運動中,不僅要受主體的思想、觀念、理智的制約和規范,而且主體的情感、欲望、個性、氣質、愛好、習慣,以至難以捉摸的直覺、潛意識、幻覺、本能等也給創作以影響。多種心理因素互相交織、滲透、穿插、轉化,在創作中構成極其復雜的運動關系。因此,在各種心理因素銜接的中介過渡區出現若干“非此非彼”、 “亦此亦彼”,界限模糊的形態是必然的。
創作中的模糊性并不排斥創作中的明晰性。唯物辯證法認為,明晰性與模糊性、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穩定性與變化性是矛盾的統一體。兩者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轉化。明晰性中包含著模糊性,模糊性也體現著明晰性;明晰性可以向模糊性轉化,模糊性也可以向明晰性轉化。可以說,審美把握是明晰把握與模糊把握的辯證統一。
正視創作中的模糊現象、模糊界限的存在,認識其特征和規律性,可以避免創作研究中的機械論和簡單化,幫助我們全面地辯證地認識創作過程中心理活動的特點和復雜性,從而使人們能更真實地認識和反映、表現審美對象,更正確地從事包括創作、批評、鑒賞在內的審美實踐活動。自然,無限地夸大創作中模糊思維的作用,以至認為保持心境的模糊狀態才是創作的最佳時刻,完全忽視明確的理性的指導作用,那就會使創作活動和理論陷入不可知論的泥潭。
上一篇:文藝美學研究·創作中的主觀因素
下一篇:文藝美學研究·創作中的非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