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注意
是指審美過程中日常意識狀態的中斷,而專注于某種特殊的審美對象的意識活動。所謂日常意識,是一種受功利性的有限目的遙控的意識:我今天要去商店買一件大衣,這是我買到大衣之前的一系列行動的最后目的。這一系列行動在意識中是有反應的,我時時想到這個目的,于是我從箱子里取出錢,上車,再轉車,進商店等等。總之,它將中間經歷的所有零星的片斷,都組織成一個有目的的系統。正如西方一個美學家所說,在這種日常意識中,我的思路就象乘上快車,直向目的地開去,并不在中間作任何停留。從開始到目的達到,中間這段時間的消耗,完全是一種手段,似乎沒有什么價值。如何才能使這種日常意識中斷,或是使它由“開快車”轉向“徒步旅行”呢? (開快車不太注意一路上的風景,徒步旅行則幾步一停)這似乎需要一種特殊事態的出現。如遇上山巖塌方,列車不得不停。而在審美中,使日常意識中斷的卻是一種特定的審美對象。如果在我們急匆匆上工的路上,突然眼前出現一所別致的院落。在那曲折別致的墻壁上方,一枝紅杏伸展出來,花影映照在粉色的墻壁上,花香也隨風一陣陣傳過來。這時,我們會一下子停住腳步,意識突然間從一種目的性的鏈條中中斷,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色,在美學史上,人們對這種日常意識突然中斷的現象曾賦于許多不同的名稱。西方美學家格特沙克稱之為“留心”,賈萊特稱之為“開放”,閔斯特堡稱之為“留心加注意”,朗吉費爾德稱之為“孤離” (detachment),日本的今道友信則認為這是“日常意識的垂真切斷”。我們認為,上述各種說法似乎都有不確切或不完美的地方。說它是一種“注意”,并沒有照顧到這一狀態的審美方面的特殊性,因為所謂“注意”,有時還指全部意識集中于腦海中出現的某種意象和關系,而不必有一種外部客觀對象出現于眼前。很明顯,這樣一種“注意”也是科學創造、邏輯思維活動中時常出現的現象。說它是一種“留心”或“留心加關注”,也不恰切,“留心”也可以指一種強烈的功利性活動的準備狀態。 “關注”則是指人們渴望認識某種奇特事物時的心理習慣,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東西,至于稱它“開放” (或“張開”)就更為含糊。因為意識的這種狀態并不完全是開放的,在它向某一對象或同一對象的某個方面“開放”時,往往又對其他一些對象或同一對象的其它方面關閉。我看到一座山,只注意它的險峻、蒼翠、高大、挺立等特征和方面,并不關心它是不是一座火山:只關心它與晚霞和白云的相互映襯,而不關心它準確的垂直高度和具體的地理位置。稱它為一種“孤離”或“脫離”,似乎較為接近這種狀態,但仍有含糊的地方。在閔斯特堡的解釋中, “孤離”就是讓某一種事物完完整整單獨呈現在我們面前,其它一切事物則置之度外。這種“孤離”顯然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從其他一切事物構成的背景中“突出”出來,這顯然是其他任何一種注意狀態都具有的;另一方面是指把眼前的客體同“個人”的一切分離開來:心中完全是一片純白,它原原本本接納事物,讓事物自身將其完滿的個性和意義呈現其間,而不對它施加任何“污染”。如果真是這樣嚴格,這種努力能否成功是很值得懷疑的,因為這種注意一旦脫離了主體的個性,思想活動便即刻成為一種冷靜的理性判斷,而不會是一種熱烈的、豐富的和令人愉快的體驗。我覺得,今道友信所說的將“意識垂直切斷”是比較有道理的。他把日常意識比喻成一種水平運動的行動系統,當某種美的對象出現時,這種水平運動便被“垂直”切斷。 “垂直”在這兒帶有“斷然”、 “迅速”、“完全”切斷的意思。一經切斷,意識活動便轉向另一個方位,這個方位被今道友信稱之為美的方位。對這種說法,我們還應該作這樣一點補充:有時候,在這種特殊的“注意”之前,意識不一定全是一種緊張的、目的性很強的狀態,它也許是一種散慢、恍惚、無一定方向的狀態。如果是這種狀態,審美注意便不是一種“垂直切斷”,而是一種“喚醒”、“振作”或“集中”的狀態。這時,或是使指向一個外部對象(審美欣賞一般如此)或是使意識進入某種創作欲望的“旋風圈”內(藝術創造),而且很快將卷入這個旋風的中心(靈感的爆發)??偠灾?,對于“審美注意”的較全面的描述,應包括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在人生旅途上的暫時停留和休息(當然,他在審美對象面前的暫時停留,不同于一個實際旅行者半路上在旅店中的停留,那種停留是因為天色已晚,而迫不得已采取的權宜之計),它使精神得到安慰和平靜。另一種是指精神和感情之火的點燃。在日常生活中,感情之火幾乎處于熄滅狀態,審美注意則象是使感情得到了新的燃料(由審美對象提供)產生出一種新的希冀和期望。這便是與審美注意相伴隨的那種特定情緒,即期望情緒。這種情緒與那種即將獲得某種物質享受或社會地位時的希冀性質不同,它帶有非功利的性質,完全是一種精神上的渴求。在這方面,它與宗教體驗之前的那種神秘的“向往”有些類似。因為二者都準備脫離開物理時空的限制,讓精神在幻想的天地里遨游。但二者也有不同的地方: 宗教體驗之前的期望,具有某種虛無性和心無寄托的消極性,是進入避難所之前的一種心理狀態。而審美期望卻是積極的,富有活力的,是一種精神上對美好世界的渴望狀態。
審美注意是這個階段上的活動或行為,審美期望是這種行為的情感效果,二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審美活動所特有的一種態度——審美態度。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欲望
下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審美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