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游大林寺序
白居易
余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南陽張深之、廣平宋郁、安定梁必復、范陽張特、東西寺沙門法演、智滿、士堅、利辯、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于時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怳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成口號絕句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弘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文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曰:此地實匡廬間第一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
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樂天序。
白居易的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所到之處,登臨游賞,或有所感,或有所悟,提筆寫下許多詩詞散文。此文乃是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馬后,于元和十二年(817)游大林寺時所寫。
江州地僻荒涼,司馬又是沒有職務也不負什么責任的閑官,他常常對自己的貶謫感到痛苦。幸而,江州有很多名勝古跡,詩人常常與一些隱士、佛僧訪問古寺,有時終日登臨山水,以排除煩愁。故文章開頭便交代作者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等十七人游賞廬山名勝古跡。
作者先以“窮遠”、“人跡罕到”記敘了大林寺地處偏僻,人煙稀少。接著記敘了大林寺周圍有許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清澈的泉流,蒼勁的怪石,青翠的短松,濃密的瘦竹,使大林寺顯得格外清幽。
接著又記敘了大林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作者進入大林寺時是孟夏四月,正當大地春歸,芳菲落盡之時,而這里卻象早春二月,春意始盛,一切生機勃勃。你看,梨花、桃花正盛開,周圍長著毛茸茸的綠綠的短草,這里的景物、節候與山下完全不同。作者看到此景,感到自己初到大林寺,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于是即興賦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首詩抒發了大林寺勝景給他所帶來的特殊感受。此時此刻,他暫時忘卻了貶謫的苦惱,仿佛從人間的現實境界,突然步入到非人間的仙境,使他驚異、欣喜。
進而寫作者“周覽屋壁”,觀賞了蕭存、魏弘簡、李渤三人寫下的文句。這里乍看似乎是寫景,細讀則知語盡而意未盡。作者見大林寺風景如此優美,而游者甚少,故而觸景生情,感慨萬千,用“嗟乎”二字,引出“名利之誘人也如此”一句,立見警動之感。因為,自李渤等三人在大林寺壁上題句以后,二十年來之所以“寂寥無繼來者”,乃是由于世人看重的不是高尚的人生情趣,不是林泉之樂,而是追逐名利,趨炎附勢。此刻,作者聯想到自己因直上封章,受到誣陷、打擊而遭貶謫,然而卻得以游賞大林寺的奇景,所以在感嘆世風的同時,內心深感欣慰,顯現出美的心靈。
此文描寫大林寺的景色,采用從遠到近,從外到內的描寫方法。先描寫大林寺外圍的景色:“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次寫寺中:“唯板屋木器。”再次寫屋內景物。這樣寫,使讀者能清晰地看到作者游大林寺的足跡,如身臨其境,顯得親切自然。文筆簡潔,格調清新,并將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熔于一爐,確實是一篇韻味雋永的散文。
上一篇:洪亮吉《游城北清涼山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周必大《游天平山錄》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