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1928年10月5日為湘贛邊區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寫的決議的一部分。編入《毛澤東選集》第1卷。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后,黨的“八七會議”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支工農紅軍,并在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當時黨內有左傾思想的人,仍然幻想以大城市為中心舉行武裝起義;以林彪為代表的有悲觀思想的人,對革命缺乏信心,懷疑紅色政權能夠存在。毛澤東認為:“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答復中國革命根據地和中國紅軍能否存在和發展的問題,我們就不能前進一步。”(《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72頁。)因而寫了本文。
文章首先分析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的國內形勢和政治經濟狀況,闡明了中國的主要矛盾并未改變,民主革命的任務并未完成。“中國迫切需要一個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這個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才能完成。”然后,文章側重分析了中國政治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的狀況,回答了農村根據地能夠存在和發展的條件:(1)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既沒有統一的政權也沒有統一的經濟,分裂和戰爭繼續不斷,因此一小塊或若干小塊農村紅色政權得以乘時產生和發展起來。(2)中國農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這是紅色政權長期存在的群眾基礎。(3)全國革命形勢將會不斷向前發展,為紅色政權的存在和發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環境。(4)黨在革命戰爭中造就了一支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可以幫助地方武裝的發展,造成日益發展的割據局面。(5)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是紅色政權長期存在和發展的最重要的主觀條件。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連同當時寫的《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范例。它首次提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既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正如《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那樣:“毛澤東同志在這個時期內,不但在實踐上發展了第六次大會路線的正確方面,并正確地解決了許多為這次大會所不予解決或不曾正確地解決的問題,而且在理論上更具體地和更完滿地給了中國革命的方向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根據。”(《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961頁。)
上一篇:中國現代哲學
下一篇:中國社會性質與社會史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