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雄權
【作家簡介】金時習(1435—1493)朝鮮李朝時期詩人、小說家。字悅卿,號梅月堂,生于漢城一封建貴族家庭。幼年聰穎過人,5歲能詩,人稱“5歲文章”。曾隨名師金泮攻讀中國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的著作。15歲去三角山讀書堂學習。1455年世祖李瑈篡位后,加重了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并廢除集賢殿,屠殺文人學士。他對世祖暴政不滿,焚毀書籍,撕碎儒服,削發為僧,四處云游,并開始文學創作。從1464年左右起,在慶州金鰲山居住6年。1471年拒絕世祖召他進京為官。后移居京畿道揚州郡水落山。1481年還俗。晚年在江原道雪岳山隱居。在云游各地期間,他創作了大量詩歌和小說。著有詩集《宕游關西錄》、《宕游關東錄》、《宕游湖南錄》、《宕游金鰲錄》、《關東日錄》、《溟州日錄》和短篇小說集《金鰲新話》等。金時習一生不和當權者妥協,1493年逝世于慶州鴻山無量寺。
金時習是朝鮮第一個小說作家。他在金鰲山期間創作的《金鰲新話》,在人物描寫和情節安排上,都突破了稗說作品的范圍,成為朝鮮的第一部小說作品。《金鰲新話》收有短篇小說5篇,即《李生窺墻傳》、《萬福寺樗蒲記》、《醉游浮碧亭記》、《龍宮赴宴錄》、《南炎浮州記》,其中《李生窺墻傳》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金鰲新話》的創作受明代瞿估的《剪燈新話》中的詩《聯芳樓記》與《愛卿傳》的影響較深。此外,漢詩在金時習的文學作品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現存有詩歌2100余首,以反映社會下層人民苦難生活的作品最為出色。如《記農夫語》,寫農民租稅負擔的沉重和失去土地的悲慘情景。有名的《漁夫》、《詠山家苦》、《嗚呼歌》、《書事》等詩都是這類作品。著作有《梅月堂文集》19卷、《梅月堂詩集》15卷。
【內容提要】松都有一書生叫李生,有一窈窕淑女叫崔娘。李生常過崔娘之家到國學(成均館)讀詩。有一日,李生又路過崔娘之家,稍作停留偷窺墻內。這時,崔娘倦繡停針,支頤而吟詩。李生聽到吟詩聲,心情恍惚,下午回家的路上賦詩一首,扔到崔娘的院墻之中。以此為契機,倆人之間盟發了愛心,李生時時逾墻與崔娘密會。李生的父親知道兒子的私情后,強行把李生謫送蔚州,讓他潛心讀書。崔娘蒙在鼓里,天天等李生。終于有一天,知道李生被謫送后,崔娘害相思病,從此日見消瘦,終于臥病不起。
崔娘的父母知道女兒的病因后,叫媒婆到李家求婚。經過一段波折李生與崔娘終于喜結良緣。婚后翌年,李生“捷高科,登顯仕,聲價聞于朝著”。不過好景不長,紅賊進犯京城,李生與崔娘避戰亂到鄉下。途中遇紅賊,崔娘喪命。在作品的最后部分里,崔娘重新還生,與李生過一段恩愛夫妻生活后,又飄然逝去。李生思念之余得病“數月而卒”。
【作品鑒賞】這部作品通過李生與崔娘的愛情故事,歌頌了青年男女的自由愛情,批判了封建的禁欲主義思想。
小說一般被認為是“現實的忠實的體現”,這里包括“真實”和“現實”這兩層意思。因而,現實中不可能有的人物和情節以及違悖人類社會規律的生活形態,是為現代小說所不取的。但是,《李生窺墻傳》卻以發生于奇異的幻想世界的故事為作品的內容,其情節都與現實相去甚遠,傳奇色彩成為它的極為明顯的特征。《李生窺墻傳》的傳奇性,明顯地表現于人與鬼的交往和對假想世界的夢游上。在這里,既有現實的背景,又有現實的人物,只是人物被引進了超現實的非人間的世界,同鬼神或假想世界的主宰者打上了交道。金時習在《上抑自漢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凡作文不欲虛飾多言,只以實語摛掇,首尾一貫,而句句字字誠懇發越,然后可以感格人心。”他知道,言而無物,言而無文,是傳之不遠的。《李生窺墻傳》雖然富有神秘的色彩,但作者不單純為了述異炫奇,而是有所寄托。他采用這種傳奇的手法,只是為了抒發胸臆。他在《上柳自漢書》中寫道:“屢見身世相違,如圓鑿方枘。”他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又不愿順從丑惡的現實。他的自我意識,同現實世界處于尖銳的對立狀態。他以傳奇的形式巧妙地把這種矛盾和自己的愿望表現于自己的作品里。李生和崔娘對愛情的向往,在當時的社會里不可能成為現實,他便讓他們在幻想的世界里一遂其愿。這些主人公在幻想世界里的奇異的經歷和所睹所感,正是其自我意志的實現。他們通過幻想世界,才使自我意識同現實取得了協調。而這種融洽,正是作家的理想和追求。他畢生同丑惡的現實和橫暴的勢力作斗爭,所向往的就是這樣的融洽。而這種融洽,這種理想,在現實社會中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作品的主人公也是如此,當他們回到現實社會時,立即處于與現實社會的對立之中,而且這種對立十分尖銳。所以為了求得解脫,為了與丑惡的現實徹底決裂,他們一回到現實中便各有抉擇。金時習采用這種傳奇式的手法揭示了社會矛盾,批判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的丑惡,強烈地表明了自己的社會理想。
《李生窺墻傳》的第二個特點是按照事件本身的內在聯系,按照人際關系而形成和發展;人物的命運依存于幻想事件的進展,服務于這一進展。《李生窺墻傳》由男女主人公愛情的“上升”和“下降”過程構成故事體系。在這里,既有主人公處于順境時的歡樂,又有遇到挫折時的哀愁,既有父母刁難婚事的曲折,又有戰亂釀成的悲劇,還有鬼妻與其人夫相愛的場景,整個故事比較曲折,跌宕多姿,因果始末脈絡分明。在愛情的“上升”過程中,兩人的愛情由初期的父母阻攔而轉變為完全的結合。在“下降”過程中,兩人因戰亂而造成的分離,經過人鬼結合而轉變為完全的分離。整個故事,按照事件發展的邏輯而進展,與人物性格的發展不相契合。
朝鮮早期古典小說的明顯特征是敘述遠遠多于描寫。《李生窺墻傳》也是如此。在這部作品里,對人物的概括介紹,事件與事件的聯接以及事件發展結果的綜述,都使用了敘述的手法。作品一開頭就對李生和崔娘作了概括的介紹,這一敘述不僅勾勒出了人物的輪廓,還暗示了隨后展開的中心事件,在為中心事件的出現造成了懸念。在李生與崔娘的愛情“上升”階段,作家采用敘述的手法點明了他們的意愿。在愛情破滅的“下降”階段,作家又敘述了生人與死鬼的暫時歡聚。這些敘述十分簡潔,既點明了作品藝術表現上的著重點與次要方面的關系,又加強了作品的悲劇性。可惜的是,這些敘述比較抽象和一般,不能不影響作品的感染力。特別是事件與事件的聯系,人物與人物的往來,由于敘述得過于簡略,讀者讀后難于徹悟事件的具體狀況,更感受不到場面的生活氣息。不過這只是故事的一點瑕疵。乃是故事的一種痕跡。
上一篇:謝巖津《機械》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梁立基《杭·杜亞傳》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