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立基
【作品簡介】《杭·杜亞傳》是一部最富有馬來民族特色和最能體現馬來民族性格的古典長篇傳奇小說,被人譽為馬來民族的一部英雄史詩,幾世紀以來,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一帶一直為人們所傳誦,幾乎家喻戶曉,對發揚民族精神,提高反西方殖民侵略的民族士氣起到了鼓舞作用。學者們公認,它是馬來古典傳奇文學中的一枝獨秀。《杭·杜亞傳》產生的年代估計不會早于17世紀,因為書中還述及荷蘭于1644年奪取馬六甲的一段歷史。關于書的作者,至今仍無法查考。馬來古典傳奇小說一般都無署名,《杭·杜亞傳》也不例外。看來它不屬于個人創作,這可以從幾點加以分析:一、成書前有關杭·杜亞這個民族英雄的傳說已在民間流傳,有些內容與后來書中寫的有所不同。二、杭·杜亞出身寒微,屬社會下層人家,全靠自己的本事當上武將,身上仍保留著勞動人民的某些品質,很可能出自民間集體創作。三、早先的杭·杜亞不是完美無缺的英雄,在《馬來由本紀》里,可以看到他作為凡人的明顯缺陷和弱點,而在《杭·杜亞傳》里,那些缺陷和弱點都不見了,顯然已被人為地拔高,成為十全十美的完人。四、現在的傳本,可以看到經后人整理加工的痕跡,加工者可能是封建文人,因為他在竭力渲染和突出封建的忠君思想,力圖把杭·杜亞刻畫成一生不事二君的忠臣典型。全書的語言風格統一,可認為是出自一人之手。《杭·杜亞傳》已知的傳本不下20種,已出版的有三個比較完整的版本,內容大同小異,故事情節都比較完整,說明《杭·杜亞傳》在民間長期流傳中一直被完好地保存下來。
【內容提要】杭·杜亞的父母在民丹島開小飯鋪。他自幼在家勞動,幫父母劈柴燒火。他聰明過人,又十分好學,與杭·直巴等四人結拜兄弟;都有一身好武藝。10歲起,他就大顯身手,與四個結義兄弟一起奮力擊退受麻喏巴歇王朝唆使前來騷擾的一股海匪,后又平息了島上的一起暴亂,為宰相解圍。他們五人深受宰相賞識,被送進宮里當馬六甲國王的侍從。杭·杜亞智勇雙全,武藝超群,尤受國王器重,常委以重任。國王欲娶麻喏巴歇公主,派杭·杜亞前往爪哇求親。麻喏巴歇王朝當時稱雄東南亞,早已覬覦馬六甲王朝。名宰相卡查瑪達足智多謀,企圖利用這個求親機會迫使馬六甲王臣服麻喏巴歇王朝。但他發現杭·杜亞忠勇無比,武藝非凡,是他實現征服計劃的最大障礙。于是他先后十幾次設計謀害杭·杜亞,但每次都為杭·杜亞的大智大勇所挫敗而未能得逞。最后,麻喏巴歇王朝落得個賠了公主又折兵的結局。卡查瑪達與杭·杜亞之間驚心動魄的明爭暗斗,實質上反映了麻喏巴歇王朝與馬六甲王朝之間征服與反征服之間以及在東南亞爭雄的斗爭。杭·杜亞的勝利意味著馬六甲王朝的獨立和尊嚴得到維護,它在東南亞的地位得到提高,能與強大的麻喏巴歇王朝分庭抗禮。而杭·杜亞本人也由于功勛彪炳而擢升為海軍大都督,掌管全國軍權,倍受國王寵信,權傾一時。然而這不免要引起宮廷貴族和佞臣們的嫉恨,他們串通起來合謀陷害杭·杜亞。國王昏庸,聽信讒言,把杭·杜亞驅逐國門。杭·杜亞為表白對國王的赤膽忠心,設計把國王朝思暮想的因陀羅布拉宰相之女敦·德佳拐來獻給國王。為此,他又重新獲得國王的恩寵。之后,杭·杜亞率軍南征北戰,為馬六甲王朝屢建奇功,名聲更加顯赫。貴族、佞臣對他也更加仇恨,多方設計進行陷害。國王又聽信讒言,這次竟下旨處死杭·杜亞,幸虧宰相挽救,把他藏匿起來。后來杭·直巴接替杭·杜亞的職務,他不滿國王對自己義兄杭·杜亞的處置,在宮廷里公然造反。國王被迫逃往相府避難,這時才后悔殺了杭·杜亞,因為除他之外別無他人可制服杭·直巴。宰相乘機把藏匿杭·杜亞的實情奏明國王。國王聽了大喜,立即召回杭·杜亞,命他除掉杭·直巴。杭·杜亞為效忠國王,不顧武德,揮淚殺了自己的義弟杭·直巴。后來杭·杜亞奉命遠涉重洋出使中國、印度、羅馬、阿拉伯諸國,經歷了海上種種冒險,表現了馬六甲王朝全盛時期的國際地位和聲望。在當時人們的想象中,中國、印度和羅馬代表著世界最強大的三大帝國,杭·杜亞以其卓越的外交手腕和精通這些國家的語言文化而贏得這三大帝國的尊敬,受到了破格的接待。其中尤其以出使中國的一段描寫最為精彩。杭·杜亞為了能親睹中國皇帝的“龍顏”設了一個巧計,雖犯了殺頭之罪,但為中國皇帝所寬恕。這一段情節是虛構的,卻反映了中馬之間特別友好的關系。小說后部分著重描述杭·杜亞與葡萄牙殖民入侵者的幾場戰斗。出使中國期間,杭·杜亞第一次遇到葡萄牙人的挑釁。為了維護民族尊嚴,杭·杜亞在第一次海戰中狠狠地教訓了他們一頓。葡萄牙殖民主義者不甘心失敗,回去糾集龐大艦隊卷土重來,直犯馬六甲。這時杭·杜亞雖已年老體衰,仍抱病率軍迎敵,奮勇拼殺,親斃敵帥。而他自己也身負重傷。退敵之后,杭·杜亞便告老引退,從此隱居山林,不知所終。后來,葡萄牙人再次進犯,由于杭·杜亞已不在,馬六甲終于被葡軍用詭計所攻陷。顯赫一時的馬六甲王朝遂告滅亡。
【作品鑒賞】《杭·杜亞傳》是一部以歷史人物為中心的傳奇小說,但在馬來民族歷史上究竟有無杭·杜亞其人,仍是懸案,無可靠史料可供稽考。有關杭·杜亞的英雄業績和冒險經歷早已在民間流傳,在較早的經典著作《馬來由本紀》里也已有不少有關他的記載。據書中所述,杭·杜亞是與爪哇麻喏巴歇王朝的名宰相卡查瑪達同一時代的人,約生活于14世紀中葉,可是直至17世紀40年代荷蘭與葡萄牙爭奪馬六甲時卻仍然活著,也就是說他竟然活了二三百歲而不死,這未免過于荒誕。因此,在《杭·杜亞傳》里的杭·杜亞,與其說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毋寧說是馬來民族為自己塑造出來的一個理想化的民族英雄的藝術形象。整個小說只突出一個中心人物杭·杜亞,而杭·杜亞的一切活動和斗爭只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鞠躬盡瘁地報效國王,堅定不移地維護馬來民族的獨立和尊嚴。小說就是這樣通過杭·杜亞盡忠報國的一生,從多方面展示馬來民族歷史上最光輝的一頁,表現馬來民族高度的愛國精神和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這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內含的文學佳品,而不是一般的供人消遣的傳奇演義。17世紀以后,馬來民族面臨著西方殖民入侵的全面威脅,國土一天天淪喪。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人們亟需要有精神力量去支持他們面對嚴峻的現實,而過去的民族光榮歷史和民族英雄的豐功偉績最難喚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杭·杜亞傳》正是在這方面發揮了歷史的作用。杭·杜亞這個人物是作為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者而被塑造出來的,人們把馬來民族至善盡美的性格特征全賦予了他,使他變成馬來民族英雄的最高典范。他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現在忠、智、勇這三個字上,而他的“忠”表現得尤為突出。他的一切行為的基本動機都是為了效忠國王,終身不事二君。因此有人認為,《杭·杜亞傳》只不過是一部忠臣傳,一個以其畢生精力只效忠于一個國王的忠臣傳略,正如小說的副題所提的:“這里講的是關于無限忠于其君主,處處為其君主效力的杭·杜亞的傳記。”對于杭·杜亞這個人物的評價近年來分歧更大。有人認為杭·杜亞是代表封建勢力的衛道士,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真正的英雄人物應該是被杭·杜亞刺死的具有民主自由思想的杭·直巴。從整個小說的描寫來看,杭·杜亞無疑是個典型的忠臣形象,特別是經過后來封建文人的加工,他的“忠”更帶有忠君的封建色彩。例如,當他屢遭誣陷而要被國王處死時,他仍抱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倫理觀念不放,甘心去蒙受不白之冤。為了忠于國王,他甚至不惜殺死為他抱不平的結義兄弟杭·直巴。這些都突出地表現了杭·杜亞愚忠的一面,也是后來的加工者有意大加渲染的一面。但是,如果把杭·杜亞僅僅看作是一個國王的忠實奴仆,只知道為一個國王效力賣命,那也未免有些偏頗,沒能用歷史觀點去評價歷史人物,而杭·杜亞這個人物也不可能長期地起著鼓舞民族精神和啟發愛國思想的作用。小說里的馬六甲國王并不重要,連名字也沒有,實際上只不過是馬來民族最高統治者的象征,從其表現來看,應該說是一個昏君的典型,只關心王冠和美女,濫殺無辜。例如,當有人誣告其弟有篡位企圖時,國王不經查實即下旨處死同胞兄弟。杭·杜亞也兩次被誣告調戲嬪妃而險遭殺害。如果說杭·杜亞僅僅是這樣一個為昏君死心踏地效勞賣命的奴仆,他又怎能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呢?但是,作為封建王朝的重臣,不管國王是明君還是昏君,他都只有通過效忠國王才能報效民族和國家。所以,杭·杜亞的“忠”必然要帶上忠君的封建色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忠君和忠于國家民族是分不開的,在民族矛盾上升時期尤其如此。這是封建時代的民族英雄不可避免的階級局限性和歷史局限性,也是其歷史真實性之所在。就杭·杜亞的主要表現來講,他之所以為人們所崇敬和歌頌,首先在于他為振興民族,捍衛民族獨立和尊嚴立下了不朽的功勛,而不在于他只為一個君主鞠躬盡瘁。因此他是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不是一個國王的忠仆而流芳百世的。
除了“忠”之外,作者還刻意把他描繪成馬來民族最高智慧的體現者。他的“智”來自刻苦好學,自幼到處求師學藝,十分尊重知識和學問,以至于他后來成為一個博文強記、滿腹經綸、無所不通、還掌握12門外語的全才全能型的飽學之士。正是由于他具有如此高度的“智”,他的“忠”才可能有超凡的表現。他所以能在極其復雜和險惡的情況下出色地為國王效命,為國家民族做出一番偉大事業全有賴于他的足智多謀和真才實學,否則他早就已成為卡查瑪達的階下囚或刀下鬼了。但是有了“忠”和“智”還不足于克敵制勝,成就大業。這里還必需有“勇”,而杭·杜亞是三者俱備。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勇”不是匹夫之勇,乃是忠勇與智勇的完滿體現。在與卡查瑪達的反復較量中,他膽略過人,臨危不懼,善于隨機應變,化險為夷,最后使卡查瑪達甘拜下風。在與葡萄牙殖民入侵者的浴血奮戰中,他身先士卒,沉著應戰,指揮有方,終于克敵制勝。那都是有勇有謀和智勇雙全的出色表現。作為藝術形象,對杭·杜亞的刻畫是相當成功的。小說出場的人物不下160人,但大部分的筆墨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使他的形象既高大又豐滿。他是忠、智、勇三結合的最高典范,而且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嚴峻考驗和浴血奮戰具體生動地展示出來的,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杭·杜亞是完全被理想化了的民族英雄的典型。他既是勇猛善戰的武將,又是治國安邦的能臣。杭·杜亞在,則國泰民安;杭·杜亞不在,則國破家亡。這是全書所要給予讀者的啟示。也就是說,馬來民族在面臨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脅、在遭到外族蹂躪的時候,必須努力恢復杭·杜亞的忠、智、勇的民族性格,大力發揚杭·杜亞盡忠報國的偉大精神。《杭·杜亞傳》幾世紀以來之所以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一帶久傳不衰,杭·杜亞這個人物形象之所以被那里的人民一直當作是自己理想的民族英雄來崇拜和歌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而其藝術生命力也就在于此。
上一篇:崔雄權《李生窺墻傳》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李芒《松尾芭蕉俳句選》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