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春來
蘇晨
一
新疆,這是祖國領土的六分之一,它有十六個浙江那么大!那無邊的戈壁、沙漠之大,實在遼闊得叫人驚嘆不已!
然而,最使我驚嘆不已的,還是各族先民硬嵌在那無邊戈壁、沙漠之上的,一塊一塊大大小小的綠洲。
談何容易,談何容易!人道是,在無邊的戈壁、沙漠之上,如其說水是生命的源泉,那么,綠就是生命的界線。
呵,沙洲綠,沙洲綠,喚起人們無限希望的沙洲綠!
二
維吾爾族有一句諺語:
有水流的地方才有人來往,
想種莊稼得先動手去種樹。
我緬懷新疆的各族先民,他們來到這戈壁、沙漠之區,胼手胝足開坎兒井,引得天山雪消融而成的地下潛流。正是有了這戈壁、沙漠的生之汁液,才有可能在戈壁、沙漠之上繁衍了必不可少的植物,為戈壁、沙漠一小塊兒一小塊兒地染起了綠這生之原色……
唔!生之原色染就的沙洲綠,標志著沙原生之界限的沙洲綠,你的擴展和繁興,自古載負著新疆人民的歡樂、幸福、憧憬和希望!
三
無邊的戈壁、沙漠象黃色的海洋,先民們在戈壁、沙漠上造出綠洲來,猶如在大海中造出島嶼和陸地。各族卓絕的先民,令人無限的感奮。而那些壯烈的戈壁、沙漠植物之精英,也一樣兒的發人激情呢。
可愛的梭梭,這真正的戈壁、沙漠植物之王。你看它個頭兒不高,身子骨也并不粗壯,可是它能把主根扎在大地母親的懷里幾米深,側根能分兩層向四周平伸去幾米遠,吸收水分點滴不漏。水分充足,它全身披綠,仍不忘在枝葉外結一層蠟膜,以咸少水分的蒸發。水分短缺,它又盡可暫時佯枯老枝,依舊確保翠綠的新枝能繼續向戈壁、沙漠進軍。
紅柳,這戈壁、沙漠的“花后”。它婷婷裊裊,披著滿樹紫色或粉紅色小花,從春開到夏,從夏開到秋,胡楊能生到哪兒,它就能伴到哪兒。
沙棗,這改造鹽堿地“將軍式巨人”。它高可幾十米,胸徑也可上米。在怎樣艱苦的環境里,都能花香、果旺。
威武的綠洲衛士胡楊,這是又一種將軍式的戈壁、沙漠棟梁之材。在戈壁、沙漠之上,你見到高二十米以上的喬木,十有八九都是胡楊。它的性格集中體現在它的“三個一千”上!
它能在荒漠上長生一千年;
它死后還能立在原地一千年不倒;
它倒在沙原上猶能一千年不爛!
這“三個一千”是在重重艱苦的博斗中造就的。攝氏四十一度半的高溫至零下三十九度八的嚴寒,它都視若等閑……
人生一世,誰可預知能有多少艱難困苦會毫不容情地落在他的頭上,但是應該記得:在與艱難困苦的搏斗中造就的本事,才過得硬!
蘇晨同志的《沙洲綠》是對新疆各族人民的一曲頌歌:頌揚各族人民勤勞、勇敢、聰明智慧及其進取、堅韌、奉獻、樂觀的品格。
人和環境的關系是辯證的,人為了生存發展,就必須適應環境,改造環境。新疆的戈壁、沙漠的環境氣候條件,鍛造了新疆各族先民們不屈的性格,艱苦的自然條件磨煉出了他們的堅強的意志,困苦的生活逼出了他們那絕頂的聰明;用他們的智慧、勤勞的雙手,改造著大漠,令桀驁不馴的沙漠長出新綠。
呵,“坎兒井”!你這新疆各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對人類的一大貢獻。早在兩千年前,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發現了你的偉大之處,載入了史冊。時至今日仍不失為在戈壁沙漠保存生命之汁的最好“井渠”。有了你,才能裁出片片綠洲,打扮著荒漠;有了你,才能給新疆人民帶來歡樂、幸福、憧憬和希望!這怎能不令人贊嘆不已。
新疆各族人民在搏斗中生存、發展,不斷總結經驗:
“有水流的地方才有人來往,
想種莊稼得先動手去種樹。”
這就是在歷代斗爭中發現的真理,也是向戈壁沙漠進軍的誓言。在向大漠索取過程中,緊緊抓住生命的源泉——水,終于打破了沙漠的一統天下,讓沙洲綠與黃色的沙漠分庭抗禮,并讓沙洲綠不斷地向死寂的漠海挺進、延伸……
作者筆法靈活多變,時而直書對新疆人民高尚品格的驚嘆,時而用“托物寫志”的手法描寫、禮贊沙洲綠中的植物,并通過它們來表現新疆各族人民的雄姿和美德。
沙漠之上植物之王的梭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執著地追求生活,深扎數米在水分充足之時仍不忘在枝葉外結一層蠟膜,在水分極缺、驕陽似火之際,這位英雄依然挺起它那翠綠的劍,刺向沙漠與驕陽。紅柳這沙漠之上的“后花”,以婷婷裊裊的舞姿笑傲著戈壁戲弄著熱風,用紫色或粉紅的小花點綴著大漠,顯示著奮斗的樂趣。沙棗,吞下的是酸楚、苦澀,獻給人類的卻是花香果甜。胡楊這位綠洲上的堅強衛士,以它的鋼筋鐵骨蔑視著一切艱難困苦,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腐,這是何等的毅力與堅強?
你要問沙洲綠中的植物家族為什么都能如此,那就是因為新疆各族人民賦予了它們廣闊的胸懷、不屈的靈魂、倔強的性格……
上一篇:《沙與沫(節選)》鑒賞
下一篇:《滄浪亭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