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6 譙(qiáo)
496 譙(qiáo)
【尋根溯源】
譙姓源自姬姓。周文王之子召公奭有兒子名盛,受封為譙侯,封地在今四川境內,其子孫后代以譙為姓。
【變遷分布】
早期在四川、安徽一帶活動。漢代以后,主要以四川為中心,在陜西、安徽發展成為望族,以京兆郡(今陜西西安)、譙國郡(今安徽亳州)為郡望。宋代以來,除在四川分布外,也有譙氏居住在湖南等地。
【名人薈萃】
譙周:三國時期蜀國名士。巴西西充(今四川省閬中市西南)人。精研六經。譙周幼年失父,家貧篤學,做了博學多才的蜀中名儒泰宓的弟子,22歲入仕。官至散騎常侍。他一生著述多達百篇,尤其史學著作,歷“兩晉”迄于“唐宋”,皆為史家所矚目。著有《古考史》全書25卷,在唐代,即被譽為“能與《史記》并行于世的史書”。
譙縱:十六國時期后蜀國君。公元405年-413年在位,巴西南充(今屬四川省)人,初任東晉安西府參軍。義熙元年(405)據蜀,稱成都王,413年兵敗國亡。
譙定:宋代學者。涪陵(今重慶長壽)人。人稱譙夫子,自號涪陵居士。少喜學佛,后學《易》于郭曩氏,并從程頤聞道于洛,是程頤川籍門人中最杰出的易學家。清康初,召為崇政殿說書。著有《易傳》。
上一篇:百家姓《哈(hā)》姓起源
下一篇:百家姓《笪(dá)》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