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應章第十六
【原文】
惟天鑒人,善惡必應。善莫大于作忠,惡莫大于不忠。忠則福祿至焉,不忠則刑罰加焉。君子守道[1],所以長守其休,小人不常[2],所以自陷其咎[3]。休咎之徵也,不亦明哉?《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4]。”
【注釋】
[1]守道:遵守忠道。 [2]不常:違反常規。 [3]咎:災害,災禍。 [4]“作善降之百祥”等句:作善事的,就賜給他百福;作壞事的,就賜給他災禍。
【譯文】
上天時時刻刻監督著人們的所作所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凡世間之人行善作惡都有報應。世上最大的善事莫過于奉行忠道,最大的惡行莫過于不忠。凡是奉行忠道之人,福祿自然就會來到身邊;如果做不忠之事,就會有刑罰降到頭上。君子能夠遵守忠道,所以他能永保美善;奸邪之人由于常行不軌,所以往往陷入自己給自己帶來的災難、禍害之中。善惡吉兇的報應,不是十分明顯嗎?《尚書》上說:“做善事的,就賜給他百福;做壞事的,就賜給他災禍。”
【解析】
有人說,忠誠就意味著多付出,意味著吃虧;忠誠的人都很敦厚、老實;這種實在人在和一些奸猾、心眼多的人打交道時,肯定是要吃虧的。這種說法仿佛也有道理,但是問題就出在“吃虧”倆字上。那些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在他們主動工作,默默吃虧的時候,不一定能夠被領導看到。但他們長期這樣主動工作,總有一天被領導看到的時候。同理,那些偷奸耍滑的人,也不是每次都被領導看到,但總有一天被看到的時候,只要被看到一次,這些人的前途就會暗淡下去了。
當今社會到處充斥著金錢主義和功利主義,人們大都變得浮躁、敷衍和急功近利,沒有人愿意更多地付出,但每個人都想有太多的回報。在這種想法之下,成功仿佛有很多捷徑。其實,天下哪有什么輕而易舉就能成功的事,每一個人的成功無不是多年來對自己事業的忠誠、對周圍人的誠信和自身無比的努力換來的。現實中大家往往習慣看到他人的成功,卻看不到他們成功背后的秘密——沒有付出,哪來回報!忠誠也是如此,而且只有忠誠的付出,才會有回報。
典例闡幽
三條忠告
一對新婚夫婦生活貧困,要靠親友的接濟才能活下去。一天,丈夫對妻子說:“親愛的,我要離開家了。我要去很遠的地方找一份工作,直到我有條件給你一種舒適體面的生活才會回來。我不知到會去多久,我只求你一件事,等著我,我不在的時候要對我忠誠,我也會對你忠誠的。”
很多天后,來到一個正在招工的莊園,他被錄用了。他要老板答應他一個請求:“請允許我在這里想干多久就多久,當我覺得應該離開的時候,您就要放我走。我平時不想支取報酬,請您將我的工資存在我的賬戶里,在我離開的那天,您在把我掙的錢給我。”雙方達成協議。
年輕人在那里一工作就是20年,中間沒有休假。一天,他對老板說:“我想拿回我的錢,我要回家了。”老板說:“好吧,我們有協議,我會照協議辦的。不過我有個建議,要么我給你錢,你走人;要么我給你三條忠告,不給你錢,然后你走人。你回房間好好想想再給我答復。”
他想了兩天,然后找到老板說:“我想要你那三條忠告。”老板提醒說:“如果給你忠告,我就不給你錢了。”年輕人堅持說:“我想要忠告。”
于是老板給了他“三條忠告”:
第一,永遠不要走捷徑,便捷而陌生的道路可能要了你的命。
第二,永遠不要對可能是壞事的事情好奇,否則也會要了你的命。
第三,永遠不要在仇恨和痛苦的時候作決定,否則你以后一生會后悔的。
老板接著說:“這里有三個面包,兩個給你路上吃,另一個等你回家后和妻子一起吃吧。”
在遠離自己深愛的妻子和家庭20年后,男人踏上了回家的路。一天后,他遇到了一個人,那人問他:“你去哪里?”他回答:“我要去一個沿著這條路要走20多天的地方。”那人說:“這條路太遠了,我認識一條捷徑,幾天就能到。”他高興極了,正準備走捷徑的時候,想起老板的第一條忠告,他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后來,他得知那個人讓他走的所謂捷徑完全是個圈套。幾天后,他走累了,發現路邊有家旅館,他打算住一夜,付過房錢后他躺下睡了。睡夢中他被聲慘叫驚醒,他跳了起來,正想開門看看發生了什么事,但他想起了第二條忠告,于是回到床上繼續睡覺。起床后喝完咖啡,店主問他是否聽到了叫聲,他說聽到了,店主問:“您不好奇嗎?”他回答說不好奇。店主說:“您是第一個活著從這里出去的客人。我的獨子有瘋病,他經常大聲叫著引客人出來,然后將他殺死埋掉。”
他接著趕路,終于在一天的黃昏時分,遠遠望見了自己的小屋。屋里的煙囪正冒著炊煙,還依稀可以看見妻子的身影,雖然天色昏暗,但他依然看清了妻子不是一個人,還有一個男子伏在她的膝頭,她撫摸著他的頭發。看到這一幕,他的內心充滿仇恨和痛苦,他想跑過去殺了他們,他深吸一口氣,快步走了過去,這時他想起了第三條忠告,于是停下來,決定在原地露宿一晚,第二天在做決定。天亮后,已恢復冷靜的他對自己說:“我不能殺死我的妻子,我要回到老板那里,求他收留我,在這之前,我想告訴我的妻子我始終忠于她。”她走到家門口敲了敲門,妻子打開門,認出了他,撲到他的懷里,緊緊地抱住了他。他想把妻子推開,但沒有做到。他眼含淚水對妻子說:“我對你是忠誠的,可你背叛了我……”
妻子吃驚地說:“什么?我從未背叛過你,我等了你20年。”
他說:“那么昨天下午你愛撫的那個男人是誰?”
妻子說:“那是我們的兒子。你走的時候我剛剛懷孕,今年他已經20歲了。”
丈夫走進家門,擁抱了自己的兒子。在妻子忙著做晚飯的時候,他給兒子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一家人坐下來一起吃面包,他把老板送的面包掰開,發現里面有一沓錢——那是他20年辛辛苦苦勞動得來的工錢。
公孫弘不辯自明
漢代公孫弘小時候家里很貧窮,過著清苦的日子。所謂窮則思變,他發奮學習,苦讀詩書,十年寒窗苦,終于飛黃騰達,做了丞相。盡管他居于廟堂之上,手握重權,但是在生活上依然保持小時候儉樸的優良作風。吃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也是普通人家用的棉被。他的仆人們也感嘆:“我家大臣才是真正的清廉啊!”
這些話很快就傳進了朝廷,文武百官為之感動不已,但是大臣汲黯卻不這樣想。他向漢武帝參了一本,對皇上說:“公孫弘現在位列三公,不像當年生活百無聊賴,他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可是為什么還蓋普通的棉被,吃簡單的飯菜呢?”
皇上笑著說:“現在朝中上下不都稱頌他廉潔儉樸嗎?公孫弘是不忘舊時之苦,也不忘舊時之德!”
汲黯搖搖頭,繼續說道:“依微臣所見,公孫弘這樣做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想想,覺得有幾分道理。有一次,上早朝的時候,他得了個機會便問公孫弘:“汲黯說你沽名釣譽,你的儉樸是故意做樣子給大家看的,他說的是否屬實?”
公孫弘一聽覺得非常委屈,剛想上前辯解一番,但是轉念一想,漢武帝現在可能偏聽偏信,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不是真正的“儉樸”。如果現在自己著急解釋,文武百官也會覺得他確實是“沽名釣譽”。再想一想,這個指責也不是關乎性命的,充其量會傷害自己的名譽。清者自清,只要自己堅持自己的作風,以后別人自然會明白的。這樣想著,公孫弘把剛才的一股怨氣吞下去,決定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
他回答道:“汲黯說得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往頗深,來往甚密,交情也很好,他對我家中的生活最為熟悉,也最了解我的為人。他對皇上您說的,正是一針見血,切中了我的要害。”
漢武帝滿以為他要為自己辯護,聽到這番話頗感意外,問道:“哦?是這樣嗎?”
“我位列三公而只蓋棉被,生活水準和小吏一樣,確實是假裝清廉以沽名釣謄。”公孫弘回答道,“汲黯忠心耿耿,為人正直,如果不是他,陛下也就不會知道這件事,也不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了!”
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誠實、謙讓,更沒有想到他還會對批評自己的對手大加贊揚,真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從此,對他就更加尊重了。其他同僚和大臣見公孫弘對自己的心理供認不諱,如此誠實,都覺得這種人哪里會沽名釣譽呢?
恃才傲物,終釀禍端
街亭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是西蜀軍隊后勤供應的必經之地;同時,街亭還是蜀國隴西地區的天然屏障。正因為如此,在三國時候的街亭之戰中,蜀、魏雙方都在極力爭奪。
街亭之戰發生在司馬懿進攻祁山之后。司馬懿奉魏帝曹睿命令率領二十萬大軍直奔祁山而來。此時,諸葛亮正在祁山駐兵,聽到魏軍殺來,便召集將領商議戰事
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也是工于心計之人,必定要奪占街亭這一要地,便決心挑選良將把守。就在他“誰能引兵擔此重任”的話語一出,只見參軍馬謖從眾將中閃露出來,說愿領兵前往。
諸葛亮定睛一看,見是馬謖,心中便有些疑慮和猶豫,因為他早就聽劉備在生前說過馬謖此人驕矜自傲,不可重用。不過,盡管他心中這樣想,嘴上還是說:“從表面上看,街亭雖然是個小地方,但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關系到我軍的安危利害。且街亭既沒有城郭,又沒有險要之處,因此不易把守,如一旦丟失,我軍處境就困難了。”馬謖不以為然地說:“我自小熟讀各類兵書,區區一個街亭,我還能守不住嗎?如果丞相覺得信不過我,我愿意在此立下軍令狀,如有什么閃失的話,我以全家的性命作為擔保!”
諸葛亮這時漸漸地忘了劉備的叮囑,見馬謖胸有成竹,便讓他寫下了軍令狀,撥給他二萬五千精兵去把守街亭。為防不測,諸葛亮又派了王平和高翔輔助馬謖,并再三交代要他們占領住街亭要道,以免魏軍逾越。
來到街亭后,馬謖和王平首先察看了地形。五路總口地處街亭要道,把守著街亭大門,王平認為在此駐扎比較好,但馬謖一意孤行,執意要在路旁的小山上駐扎。理由是兵書上說居高臨下可勢如破竹,定會殺得魏軍片甲不留。王平勸說不動馬謖,無奈,只好到山的西邊另擇一處駐扎。
當司馬懿來到街亭后,看到守護大將竟是馬謖,且蜀軍兵營駐扎在山上,他便仰天大笑說:“諸葛亮聰明一世,糊涂一時,怎么能用馬謖這樣的庸才呢,真是老天有眼啊!”他一面派大將張邰擋住王平對馬謖的增援,一面又派兵將小山層層包圍,斷絕了山上的飲水,然后嚴陣以待。
蜀軍將士此時看到滿山遍野都是魏軍,便開始驚慌起來,不幾日,山上飲水全無,士兵更加惶恐。司馬懿趁機放火燒山,蜀軍一片大亂,馬謖拼死殺出一條血路才得以逃脫。
街亭一失,魏軍長驅直入,連諸葛亮也來不及后撤,被迫演了一場“空城計”。事后,諸葛亮按照軍法,不得不很痛心地斬殺了馬謖。
李克不避親仇薦魏成
魏文侯有一次對李克說:“先生曾經這樣說過:‘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眼下我要選人任相,看來不是魏成就是翟璜。你看這兩個人怎么樣?”
李克回答說:“地位低下的人不干預地位尊貴者的事,外人不過問親屬間的事,臣在朝外為官,不敢應命多言。”
魏文侯說:“我遇到這樣的事,先生您面對我請不要謙讓。”
李克說:“君王您只不過沒有仔細觀察罷了。看一個人,要觀察他卑微時親近哪種人,富貴時交往哪種人,顯達時舉薦哪種人,失意時不做哪樣的事,貧困時不取用哪種東西。從這五個方面,就可以評判一個人的優劣了。何必要我指明是誰呢?”
魏文侯說:“哦!先生請回府吧。國相人選,我已心中有數了。”
李克辭去,遇見了翟璜。翟璜問:“聽說國君今天召您去商量選相的事,究竟選了誰呢?”
李克說:“魏成。”
翟璜變了臉色,憤憤地說:“西河守令吳起,是我舉薦的;君王擔憂內地的鄴縣,我舉薦了西門豹;君王想征伐中山國,我舉薦了樂羊;中山國被攻克以后,沒有人去鎮守,我舉薦了先生您。君王的兒子沒有老師,我舉薦了屈侯鮒。憑大家有目共睹的這幾件事,我哪點兒比魏成差!”
李克說:“你當初把我舉薦給君王,難道是為了結黨營私做大官嗎?君王向我征詢選相的意見,我只是說了一番如何識人的話。我之所以斷定君王會選魏成為相,是因為魏成把自己俸祿的十分之九用來辦理國家事務,只留十分之一給自己;并從東方網羅了像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這樣的人才。這三個人,君王都奉他們為老師;而你所舉薦的五個人,君王都只用為臣屬。你怎么能與魏成相提并論呢!”
翟璜聽罷,徘徊沉思了一會兒,向李克拜了兩拜,說:“我翟璜真是淺薄無知,說話失禮了,愿終身為先生的弟子!”
為自己闖出一片天地
1999年夏天,20歲的阿明高考落榜后來到上海打工。他一沒文憑二沒技術,但能吃苦耐勞,所以,很快就進了一家港資五金廠做了一名雜工。
最初的日子真的是又苦又累。阿明每次搬運是那些沉甸甸的貨物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完工后渾身像散了架似的疼痛難忍。由于在家沒有干過重活,如此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讓阿明有點吃不消,但再苦再累阿明也咬牙堅持干完,實在累得受不了了,他就偷偷地哭一場,然后繼續干活。
這樣的日子,阿明堅持了兩年,當初和阿明一起來工廠的同事基本都辭職了。終于,憑著勤勞肯干的性格和誠實的作風,阿明贏得了其他同事的好感和領導的信任,將他由一名雜工升為組長,從組長又升為生產部長。光陰荏苒,一晃阿明來上海已有8年了,在生產車間擔任了幾年生產部長后,他又憑著自己出色管理能力當上生產部經理,月薪由初進廠的幾百元升到1萬元。
面對面前取得的成就,阿明并沒有沾沾自喜,而是不斷深入學習管理知識,不斷提升自我技能,尤其是當上生產車間經理后,阿明肩上的擔子重了,自己也更加勤奮。他大刀闊斧地對生產車間進行了整頓,把車間生產搞得紅紅火火。
廠里領導得知后,對阿明的能力和忠誠給予了充分的肯定。2009年初,鑒于阿明出色的表現,老板讓他出任總經理,全權負責工廠的日常管理工作,他的月薪也由一萬元漲到二萬多元,年終還有豐厚的獎金。而當年和他一起出門打工的老鄉還在這充滿機遇與誘惑的都市頻繁地跳槽,卻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阿明從一名底層員工開始,經過10年拼搏和忠實堅守,終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自己闖出了一片天地。
有付出才有回報
年輕人小王,剛開始在一家汽車公司制造廠上班,因為年輕,對工作三心二意的,工作起來很沒有勁頭。有一天,他的父親對他說:“你不可能在沒有付出的情況下就得到你所想要的一切。”
這時候,小王就開始問自己:你想得到什么?怎么才能得到?經過反思,小王的思想開始慢慢轉變。
他細心觀察工廠的生產汽車的設備,虛心向一些老技術工人去請教。當他得知一輛汽車由零件到裝配出廠,大約要經過13個部門的合作,而每一個部門因職能不同各有各的分工。他當時就想:既然自己要在汽車制造業干出點成績,就必須要對汽車的全部制造過程,都能有深刻的了解。于是,他主動要求從最基層的雜工做起。由于雜工不屬于這家汽車公司正式工,也沒有固定的工作場所,是制造廠里最苦最累的工種,哪里有需要就要到哪里工作。
有付出才有回報。小王深深記住這句話。通過干雜工,小王和工廠的各部門都有接觸,對各部門的工作性質也有了全方面的了解。不久,他就學會了制汽車椅墊的手藝。后來又申請調到點焊部、車身部、噴漆部、車床部去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他幾乎把這個廠的所有部門工作都做過了。后來,他因工作成績十分突出,被老板提升為廠里的副總經理。
上一篇:忠經全集《觀風章第九》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忠經全集《辨忠章十四》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