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6】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史:全2冊
(曹普著,人民出版社,70.2萬字,2016年6月第1版,118元)
△分上、下兩卷10章:①“文革”結束后的中國向何處去;②改革開放的醞釀與高層決策;③改革開放在“大膽試驗”中起步;④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與理論建樹;⑤改革開放遭遇嚴峻考驗及應對;⑥鄧小平南方談話與改革開放新階段;⑦跨世紀的戰略謀劃與改革開放的深入;⑧發展觀的變革與改革開放的推進;⑨改革開放在戰勝困難和風險中前行;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結束語:譜寫改革開放歷史新篇章。
○據中組部統計,“文化大革命”中全國被立案“審查”的干部共230萬人,占“文革”前1200萬干部的19.2%。
○“文化大革命”變成了全國人民的大課堂。中國有“文革”和沒有“文革”不同,“文革”的“作用就是教育我們要改革開放。”
○1977年7月21日,在十屆三中全會閉幕會上,鄧小平發表了正式復出后的第一次講話,指出:“我現在73歲了,想再活20年到30年,但自然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坦率地說,我自己也考慮了一下,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應該老老實實地履行黨員的責任,聽從黨的安排。”
○到1979年全國待業人員已達兩千多萬,其中回城青年700萬,留城青年320萬。
○鄧小平指出,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
○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并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高高舉起的旗幟,成為我們黨始終不渝堅持的執政興國的主題。
○“村民自治”是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經歷巨大變遷的產物,是中國農民自發創造出來的獨具中國特色的基層民主模式,它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相映生輝,形成了中國農村“經濟——政治”制度變遷的獨特風景。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僅1992-2007年的15年間,我國因各類自然災害就累計造成約45億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近3萬億元。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黨的團結統一也是黨的生命。
○黨內民主建設之進展:①黨員主體地位進一步明確,黨員民主權利得到保障;②黨務公開積極推進,黨內民主討論的環境逐步形成;③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和地方委員會工作機制日益完善;④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地方黨委常委會向全委會定期報告工作并接受監督制度認真落實;⑤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干部票決制全面推行;⑥黨內選舉制度改革不斷深化;⑦擴大黨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的探索深入推進。
○改革開放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改革開放成功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的最重要經驗;①必須牢牢確保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②必須勇于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③必須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④必須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⑤必須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上一篇:大人物的世界史
下一篇:當代中國陸地邊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