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往事,資于治道——《資治通鑒》
【點睛之筆】
宋神宗認為《資治通鑒》一書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即吸收歷代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以歷史的得失作為借鑒來加強封建統治者的統治,故賜名為《資治通鑒》。
【經典解讀】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共同編寫的一部規模空前的長篇編年體巨著,完成歷時19年。它記載的歷史是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計跨16個朝代,長達1360多年。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30卷。這部書選材廣泛,除了有依據的正史外,還采用了野史雜書三百二十多種,而且對史料的取舍非常嚴格,力求真實。《資治通鑒》綜合了各朝代紀傳體斷代史的成果,把上起戰國下至五代的歷史,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依時代順序通貫起來敘述。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借鑒歷史更好地解決現實中的矛盾,以警示后人。《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爭讀不止,這部書所記述的內容也的確詳實可信,為歷史學家所推崇。
《資治通鑒》記事簡明扼要,文筆生動流暢,質樸精練,不僅可以作為史學著作閱讀,有些篇章也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資治通鑒》由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一修辭,文字優美、敘事生動,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來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古代史家之絕筆。
上一篇:國學《道教的始祖——老子》賞析
下一篇:國學《鈴醫——游走四方的民間醫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