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
朱本稱此章為“傳之二章”,此章舊本在《誠意章》“皆自明也”下。是以“雜引經傳”說明“新民”,就是要煥發君王和民眾的道德精神。
所謂“在親民”,是指擁有美好的道德,做一個為人稱道的新型公民,并以自己的美好德行影響感化周圍的人,形成美好的人格魅力,使民眾親附,共同達到新的修養境界,則“在家必達,在國必達”。
【原文】
湯之《盤銘》曰①:“茍日新②,日日新,又日新?!薄犊嫡a》曰:“作新民③?!薄对姟吩虎埽骸爸茈m舊邦,其命唯新⑤?!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⑥。
【譯文】
成湯刻在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做到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薄渡袝た嫡a》說:“激勵人們煥發新的風貌。”《詩經·大雅·文王》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彼?,有品德的人無時不追求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注釋】
①銘:刻在器皿上用來稱頌功德或警戒自己的箴言。盤,這里指商湯的沐浴用具,上刻銘文。
②茍:如果。新:本義是指沐浴除去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心理道德上煥發新的面貌。
③作:振作,激勵。新民:可證前面說的“親民”當作為“新民”說。意思就是使人去舊從新,振作自新。
④《詩》曰:此指《詩經·大雅·文王》。
⑤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指周朝所稟受的天命。唯新:革新。
⑥無所不用其極:這里是指道德的高度自我完善。
【人物簡介】
[湯]即成湯(生卒年不詳),又稱武湯。契的后裔,姓子,名履。商朝的創建者,在位三十年。初居亳,為夏方伯,專主征伐;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滅夏,放桀于南巢,遂有天下,國號商。
【歷代論引】
朱子說:“湯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銘其盤。言誠能一日有以滌其舊染之污而自新,則當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間斷也。”
又說:“鼓之舞之之謂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庇终f:“《詩》大雅文王之篇,是說周國雖舊,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庇终f:“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p>
智慧運用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典句札記】
此句是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銘言,相當于今天所說的座右銘之類,如魯迅小時候刻在桌子上的“早”字一樣。而“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今天我們所說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具有同樣的意思。
“明明德”是人在靜處時的道德修養境界,要求弘揚天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則是從積極的角度強調德行的修養必須堅持不斷革新,一天天向著那個目標趨進,日積月累,漸成大德。商湯王在生活用具上銘刻警句,以時刻警醒誡惕自己,在德行的修養中每一天都取得新的進步,就像洗去身上的塵垢一樣,每天都蕩滌去污漬,使自己保持潔凈,從而使自己煥發出新的精神面貌。就如曾子每日三省其身,改過自新一樣,今日改掉一點過失,明日又改正一個錯誤,以內心的至誠砥礪自己,以修養成就自己美好的德行為最高境界,從而保持精神的純粹與高潔,固守人格的完美與高貴。人可以在肉體上被打倒,但是,精神是永遠站立的?!捌埲招?,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是一種革新進取的姿態,是自覺棄舊圖新的道德升華。
精神的洗禮,品德的修煉,思想的改造,人格的鑄造不正是如此嗎?
史例解讀
求學應不畏艱難
任末,字叔本,蜀郡每(今屬成都市新都縣)人,東漢學者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奮好學,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不怕危險困苦,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什么成功呢?
有時任末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吹梅闲囊猓瑢⑿牡脤懺谧约旱囊路稀R黄鹎髮W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要用干凈的衣服交換他的臟衣服。
任末快死時告誡他的兒子們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使是活著,也是庸碌無能。”
行成于己,名生于人
甄?。??-524),字思伯,北魏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縣)人;孝文時,舉秀才,官至車騎將軍、侍中,謚“孝穆”。
甄琛年輕時聰慧機敏,不拘禮法。他遍讀經史群籍,考中秀才以后便進京候考。但他每天只是下棋,甚至通宵達旦,不眠不休。為了夜間下棋,他指使仆人執燭照明,仆人偶爾瞌睡困盹,即遭致棍杖體罰。天長日久,仆人叫苦不迭。最后仆人實在忍受不了,就與甄琛講論道理說:“少爺您辭別父母來到京城,是為謀求功名,服侍你讀書我們執燭照明,實在不敢懈怠。然而你卻日夜沉溺棋陣,為了下棋令我們夜間執燭,稍不合意,即遭毆打,這是進京的本意嗎?而且這樣嚴厲地責罰我們,似乎也不合情理吧。”甄琛聽后頗受感動,心里也感到非常慚愧。于是他決心不再下棋,毅然借書攻讀,日夜不輟,進步很快。因此學問日益豐富,識見超群。太和初年,甄琛拜中書博士,遷諫議大夫。他陳述時政,切要時弊,多被采納,頗為皇帝賞識。
景明元年,甄琛為中散大夫兼御史中尉,依附趙修。趙修奢暴,侵公害私,屢諫不止,后來趙修罪行敗露,甄琛因與趙同黨被劾免職,回歸原籍。
當初,甄琛以父母年老為由,請求解官服侍。及至顯貴通達,就不再請歸。至此才回鄉供養父母。
甄琛的母親曹氏是鉅鹿人,有孝行。每得魚肉菜果珍美佳釀,必先奉敬公婆。
甄琛還鄉后喪母,服孝未滿,父親又亡故了。
甄琛就在雙親墳塋種植松柏,蔚然成陰,發誓終生守候,專心從事農圃,不再出山為官。
正光五年冬甄琛棄世,謚號“文穆”。孝明帝親臨祭奠,撫其親屬。
“行成于己,名生于人?!辈徽撟鋈诉€是為官,唯在于致力躬行。那種“座談則理高,行之則事闕”的夸夸其談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更不可能成就事業。
《康誥》曰:“作新民。”
【典句札記】
此處的新民指的是“原性”之民,相對的“色身”之民,夾雜有思想革新的意思;而到了現代,“新民”的意思與原來產生了一些變化,講的是擁護新社會的民眾,相對的是舊社會思想陳舊的遺老遺少。無論那種解釋,作新民是要與時俱進,要“日日新”才能夠作得了新民。
革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是歷史的繼承者,也是現實的承擔者,更是未來的開創者。因此,不應停留在單純繼承前人的文化遺產的階段,而應當以自己創造性的進取精神,確立和發展新的思想,創造和發展新的文化,從而做對歷史負責的新人。
今天對于昨天來說,是新;現實對于歷史來講,同樣是新。人類社會的發展,國家的振興,民族的進步,其動力就在于不斷地創新。但拋棄歷史的創新是空想,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那些刻意而為的標新立異的所謂創新,更是一種倒退。
史例解讀
練新兵要注重軍紀
曾國藩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晚清時清朝軍紀敗壞,卑怯無能,喪失人心,在戰場上連連失敗。曾國藩面對這個很難挽回的敗局,憂心如焚,且深以為恥,他認為綠營的腐敗氣息已“深入膏肓,牢不可破”,因此,非重練新軍不可。他深知軍民關系維系著戰爭的勝負,在編練湘軍之始就特別注重軍紀教育,并且身體力行,當作頭等大事。為此曾國藩還做了一首“愛民歌”,在練兵時,“……反復開說至千百語,但令其無擾百姓?!?/p>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曾在致友人信中說:“吾于近人,獨服曾文正。”
變法維新的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少時博覽群書,并致力于自然科學的探討,厭惡科舉,喜好今文經學。后為新疆巡撫劉錦堂幕僚,曾往來于直隸、甘肅、新疆、陜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數省,察視風土,結交名士,有“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的感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他異常不滿,即便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并在家鄉組織算學社,集同志講求鉆研,同時在南臺書院設立史學、掌故、輿地等新式課程,開湖南全省維新風氣之先。
譚嗣同認為世界是由物質的原質所構成,其本體是“仁”,后作《仁學》二卷,論述說,世界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稱其哲學為“仁學”。批判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頑固思想,從變易中論證其改革社會制度的政治理想。并且認為封建“名教”是維護專制主義的精神支柱,號召人們沖決君主、倫常、利祿、俗學、天命、佛法等封建網羅。對秦漢以來封建專制制度的抨擊尤為猛烈,認為君主專制是一切罪惡的淵藪,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專制制度的同時,還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以及變法等主張。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時年33歲,臨刑絕命詞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生平遺著編入《譚嗣同全集》。留有名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奇貌奇才
龐統(179-214),字士元,東漢末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與諸葛亮齊名,號稱“鳳雛”。龐統其貌不揚,卻胸懷韜略,素有大志。龐統年輕時,為人質樸魯鈍,不為時人所識。只有他的叔父大名士龐德公對他十分看重,認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當時,潁川人司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識人的名聲。龐統二十歲時遇到司馬徽,與之交談。司馬徽甚覺驚奇,稱龐統為荊南士人之冠,更評他為盛德,對他十分推崇,認為他有安邦定國的才能。
龐統與諸葛亮、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庶等人為友。時人稱:“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只是因龐統相貌不佳,又恃才傲物,不為當權者所重?!妒勒f新語》中說:“顧劭曾經與龐士元通宵長談,顧劭問:‘聽人們說,你有知人之明,那么我與你相比如何?’龐士元說:‘陶冶世俗,與時浮沉,坐而論道,我不如你。但是輔佐君王,制定治國安邦的王霸策略,我比你似乎有所特長?!欅空J為他的這種評論是恰當的。”
赤壁之戰后劉備占領荊州,任命龐統為耒陽令。但他在縣不治事,后來經魯肅、諸葛亮推薦,任為治中從事、軍師中郎將,這才提出了西取漢中的方略,并一力付諸實施。龐統跟隨劉備征蜀,進兵成都,曾計擒蜀將楊懷、高沛。建安十九年,在圍攻雒城的戰斗中,龐統中流矢而死。被追贈為關內侯。
龐統喜歡講論道義德行。據《世說新語》記載:“龐士元去到東吳,吳人引以為友。見陸績、顧劭、全琮,對他們評價說:‘陸子就像一匹老馬,有捷足遠行的才用;顧子則如一頭老牛,可以負重致遠。’有人就問:‘按照你的這個評斷,是不是陸子勝于顧子?’龐統說:‘老馬雖然長于迅捷速行,但只能致一人遠行。老牛雖然一日行走百里,但是其所致達的則不只是一個人??!’吳人以為評價精當?!彼谛摒B方面總是給予人們過高的評價,當時的人們都不能理解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當今天下群雄并起,戰亂頻繁,倫理道德觀念日趨衰微,好人善行得不到褒揚,壞人罪惡不能清算。我正是為了以此倡導好的風俗,振興合乎道義的事業,從而使有志向善的人們受到勉勵。那么,就不能不這樣做。語言不動聽就不能感動別人,也就引不起別人的羨慕?,F在,如果能有一半人崇尚倫理、教化,那也是值得欣慰的?!?/p>
“國以人興,政以才治?!敝T葛亮稱贊龐統:“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十倍。”陳壽評論說: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于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唯新?!?/p>
【典句札記】
這是《詩經》中的一句話,是說周朝雖然是舊有的國家,卻稟受了新的天命。這其中蘊含著與時俱進、新老更替的意思。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靈魂。
面對客觀現實,我們是無奈的,是渺小的,我們總是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無從擺脫,也無力改變命運的約束。但是,回顧我們的心靈,我們卻是自由的,我們可以修養自己,讓心靈充滿快樂,做出我們力所能及的努力。
大凡人們習慣沉浸于舊有的秩序之中,安于眼前的安逸,而不思進取,既自限于自己的發展,也于事業無益?;仡櫄v史的發展,人類的每一次創新,不論是自然科學領域或是社會哲學方面,都必然會引起相應的社會變革,推動社會邁進,也從而使人類從自然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走向自由的新天地。
社會唯在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推動歷史的發展,進而改變人類的命運,同時也改變個人的命運。
史例解讀
與平民一起勞作的商君
武丁,商朝國君(前1250-前1191在位),子姓,名昭。商王小乙之子。少年時期遵父命行役于外,與平民一同勞作,得以了解民眾疾苦和稼穡艱辛。繼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鑒于方、土方經常侵擾商朝邊地和屬國,甚至聯合威脅商西北邊安全,乃采取各個擊破之策,多次遣將發兵進攻,又親自統兵出征,終將方、土方征服。用長達三年時間平定鬼方。發重兵擊敗羌方,俘獲大批羌人充為奴隸。統兵南征,深入荊楚之地,擊敗荊楚軍,俘獲甚多。還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對周邊方國、部族的戰爭,拓展了商朝版圖和勢力范圍,促進了中原地區與周邊部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商朝成為西起甘肅,東至海濱,北及大漠,南逾江、漢流域,包含眾多部族的泱泱大國,史稱“武丁中興”。在位59年而卒,被追謚為高宗。
牧野出身,擔當大任
王尊,字子贛,漢代涿郡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東舊城)人。歷官東平相、京兆尹、徐州刺史等。
王尊年少喪父,由幾個叔父撫養,叔父讓他在草澤中放牧羊群。王尊一邊放牧一邊暗自學習,求取學問,竟然無師自通,能讀史書。后來他拜當地的文學官員為師,學習《尚書》《論語》,大略通曉了它們的大義要旨。
初元年間,王尊被舉薦為直言,升任虢縣縣令,調任槐里,兼任美陽縣令政事。后來因政績考核為優等被提拔為安定太守。到任后,王尊立即整頓吏治,發布教令,通告所屬各縣所有官吏忠于職守,以身作則,威勢震動郡內。因此,盜賊也不敢在境內作案,紛紛逃往鄰境,當地橫行霸道的豪強劣紳大多受到嚴厲的懲處。但是,王尊也因此而被訴告免去官職。
后來經涿州太守徐明薦舉,朝廷又起用王尊,讓他出任益州刺史。據說,先前任命瑯邪人王陽為益州刺史,王陽巡行州內區域來到邛郟的九折坂,看到如此險惡的地勢環境時,感嘆說:“奉先人遺體,奈何乘此險?”于是返車而歸,以病辭。現在王尊作為刺史,來到這個陡山坡,他問隨行的官吏說:“這里不正是當年王陽所畏懼的路途嗎?”隨從的官吏說:“正是這里?!蓖踝饟]鞭驅馳,說:“王陽是孝子,王尊則為忠臣。”
王尊升任東郡太守時,黃河暴漲,淹沒大堤,情況十分危急。附近居住的人們驚恐萬狀,爭相奔逃。
王尊急往察看,遠遠已聽得河流咆哮如雷鳴,驚浪奔涌。及至近旁,但見一片汪洋,水勢湍急,波浪如山,向堤撼來,堤身為之震顫。平時大堤高出水面數丈,如今不過數尺。眾人無不心寒膽戰。
原來東郡地近黃河,當年武帝時,車駕親臨,始行治理,筑堤固防,附近一帶大堤,名為金堤,意為堅固如金。此堤關系黃河流域的安全,若有毀壞,不但東郡成為澤國,且下游吳楚諸郡都將遭災。
為了安定民心,王尊親自率領官吏百姓,搶險護堤,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絲毫不懼,寧愿用自己的身體填堵大堤,誓與金堤共存亡。
王尊到了晚上也不回官府,就在大堤上搭起帳篷露宿,指揮群眾救險,始終不肯離開半步。水勢愈漲愈高,離堤面不過三尺,沿堤土石被水沖擊,漸漸剝落,眾人各自奔走逃生,只有一位主簿守在王尊身旁,而王尊屹立不動。
不久,洪水漸漸退去,官吏百姓陸續回來,王尊便指揮人們將堤身受損之處,加固搶修。過了一兩天,河水稍退,金堤得以保全。
白馬三老朱英等人把這件事上奏朝廷,朝廷派人核實后,頒下詔書,說:“東郡河水暴漲,淹沒大堤,百姓恐慌,爭相奔逃。太守王尊身當洪流,不避危殆,面臨生命危險而不退后,終于穩定了百姓,眾人同心加固堤防,致使河水不能為害。特此對這件事進行嘉獎。王尊升為中二千石,另外再贈送黃金二十斤?!?/p>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典句札記】
這句要和前面幾句聯系起來講,這句的本意和現代的意思差不多,“無所不用”相當于“不擇手段”。聯系上文很容易知道此處“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是為了更新自我,不斷的與時俱進。
人生的機會是由自己的長處創造的,但能否取得成功,卻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缺陷。修養自新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修養無小事,在乎點滴之間的積累。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確定自己的心靈到底需要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令我們不安,更無法說清我們因為什么而浮躁。我們總是心存旁騖,不能決然地平靜下來??傆幸环N奮然而行卻又不知何往的無措,使自己蠢蠢欲動,卻又沒有明確的方向,就像迷途的羔羊。誰是引領我們走出迷惘的向導?
歲月如葉,跌落滿地,當驀然回首之時,只剩寥寥落落的幾片,搖搖欲墜地掛在枝上。對于未來,我們充滿神往,而又深懷忐忑,但是,我們生活在現在,這是不可輕視的事實,所以肩負的責任和義務一刻也不能放棄,對于自己的修養一刻也不能松懈。
史例解讀
義為本,行為務
耶律有尚,字伯強,遼東丹王十世孫。元代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人。天資聰穎,器識超絕,受業于許衡,精通性理之學。歷官國子祭酒,遷昭文館大學士。卒年八十六歲,謚“文正”。
至元八年,許衡升任集賢殿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專門負責教育王公大臣的子弟。他奏請皇上批準,把他的十二名學生任命為齋長,作為伴讀,耶律有尚就是其中之一。許衡年老,回歸鄉里后,朝廷任命耶律有尚和他的同學作為助教,接管學校的全面事務。擔任助教很長時間之后,耶律有尚出任監察御史,但他沒有上任。緊接著,他又被任命為秘書監丞,出知薊州。耶律有尚在薊州任上時,為政寬簡,深得民心。裕宗在東宮時,召耶律有尚為詹事院長史。自從耶律有尚離開學校后,學校的事務就再也沒有人接管,諸業廢弛,處于停學狀態。因此,朝廷以為除了耶律有尚,誰也不能繼承許衡的職務,于是,就提拔耶律有尚為國子司業。當時學館未建,沒有教學設施,老師、學生全都是租借民房居住。耶律有尚上任后,多次進言呼吁,朝廷才興建學舍,開始設立國子監,隨后緊接著設立監官,擴大學生人數,學校初具規模,教學走向正規。于是耶律有尚升任國子祭酒。從此,儒風大振。
至元二十七年,因為雙親年老,耶律有尚辭職歸奉雙親。
大德改元,耶律有尚又被征召赴任,任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級別相當于中奉大夫。耶律有尚主管國學,其立教以義理為本,省察自己必須誠懇真切,待人接物以恭敬為先,行為必須端正誠篤。耶律有尚視填詞作詩為雕蟲小技,并認為它會破壞圣人之道,應被完全摒棄。所以,學生們爭著學習正道,崇拜孔孟學說,以經術為尊,以實踐為急務,最后全都成為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
節儉躬行的漢宣帝
漢宣帝劉詢(前91-前49)是一位中興的君主。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據歷史教訓和霍氏家族的專權胡為,建議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羰蠈ξ合鄻O度怨恨和恐懼,便假借太后命令,準備先殺魏相,然后廢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后,先發制人,采取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從此以后,宣帝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他直接聽取群臣意見,嚴格考查和要求各級官員;還降低鹽價,提倡節約,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魏相領著百官盡職,很符合宣帝的心意。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的有效措施,終于使國家興旺發達起來。他在位25年,使已經衰落的西漢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為逃生而裝瘋
孫臏,戰國時期杰出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指揮家,齊國人。孫臏與龐涓同是鬼谷子門下弟子。龐涓先下山,并做了魏國的軍師。孫臏是鬼谷子最好的學生,學到了滿腹經綸,總想施展一番。龐涓自知才學不如孫臏,便寫信把孫臏騙下山來。
魏惠王本來想拜孫臏為副軍師,可是龐涓以各種理由加以阻撓,使得魏惠王只給孫臏拜了個客卿,暫時住在軍師府。
在此之后,龐涓不斷地向魏惠王說孫臏的壞話,有一次齊國的使者慕名而來,欲聘請孫臏去齊國施展才能,被忠于魏國的孫臏拒絕??墒驱嬩钢篮?,利用這個機會再次的向魏王進讒言說:“孫臏雖然外表上是來到了魏國,但是他的心中卻仍然系念他的齊國。比如這次來的齊國使者,就是來和他私通的?!?/p>
魏王一聽,大怒道:“把孫臏給我抓起來,重重治罪!”孫臏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處以去掉膝蓋骨的重刑。受刑后,孫臏成了廢人,住在龐涓府中,一日三餐,拉屎撒尿全得靠軍師府中一個叫誠兒的仆人伺候,時間久了,孫臏覺得很是過意不去,龐涓抓住時機,則央求孫臏傳授孫子兵法的鬼谷子的注解。孫臏答應給他寫,每天費力寫個二到三篇,龐涓急不可耐,讓誠兒催促,誠兒疑惑,問龐涓的內侍,才得知原來是龐涓用詐準備騙取兵書,誠兒良心未泯,可憐孫臏,偷偷地將實情告訴了孫臏,孫臏至此恍然大悟,然苦思無脫身之計。正彷徨時,想到了師傅臨別授予的錦囊,打開一看,“詐瘋魔”三個字提醒了孫臏。自此孫臏開始了他的陽謀,當晚便開始了瘋魔表演,痰糞涂面,一會兒大哭,一會兒大笑,還罵不絕口,渾然一瘋子,龐涓多次試探,孫臏也以瘋人瘋語作答,龐涓還讓人把孫臏拖到豬圈里,孫臏表演的絲毫不漏破綻,在豬糞尿里打滾,吃豬食,啃臭泥。這樣無所不用其極的致命表演,才讓龐涓不再疑惑孫臏詐瘋,反倒懶得管他了。龐涓放松了警惕,任孫臏臥于豬圈和游歷于市井之間,不再理會。
后來鬼谷子的好友墨翟在齊國元帥田忌家里作客,得知了孫臏的遭遇,懊悔不已,沒有想到想幫孫臏反害了他,遂向田忌舉薦孫臏,田忌以偷梁換柱之法,從魏國救回孫臏,齊王看到孫臏學識淵博,正是朝廷需要的有膽有識、博古通今的胸藏兵書的奇謀之士,便任他做軍師。孫臏后來屢建奇功,并最終在作戰中打敗了龐涓,為自己報了仇。
王充嗜書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時期一位杰出的哲學家、思想家。
王充之所以能成為杰出的思想家,還得從他的青少年時代說起。
少年時代的王充聰慧好學,雖然家境貧寒,父母卻節衣縮食,千方百計供他上學館念書。從8歲到15歲王充一直是學館里學習最刻苦、成績最優秀的學生。15歲那年,鄉親們看他有出息,紛紛捐錢,保送他到京都洛陽太學深造。
太學是當時的最高的學府,也是一所貴族學校,里面都是揮金如土的顯貴子弟,可是王充并不因為自己家境貧寒,衣著不整齊而自卑。王充拜當時在太學執教的東漢名儒班彪為師,在史學大家班彪的影響下,埋頭書堆,遍覽太學的藏書,但是他從不生吞活剝。漸漸的,愛獨立思考的他開始不滿足于在太學里學到的東西了。
同學們發現,只要沒有課,王充便獨自一人出門,而且一去就是半天。他會干什么去呢?有幾個好事的同學感到捉摸不透,就悄悄地尾隨其后想看個究竟。
當時東漢王朝正處于興盛時期,首都洛陽城里更是一片繁榮。只見王充三轉兩拐的,來到城中的鬧市區。
“好哇,原來這小子不在太學里老老實實溫功課,卻天天跑出來逛大街!我們都以為他每天點燈熬油用功到半夜,原來他大白天里串街走巷好逍遙吶!”幾個同學偷偷商量著,打算把他當場捉住,并羞辱他。
剛這么說著,卻突然不見了王充的影子。奇怪!他躲到哪兒去了呢?幾個同學連忙一個鋪子一個鋪子地尋找起來。
終于,他們在一個書坊里發現了目標,只見王充站在一排書架前,捧著一本書,正在全神貫注地閱讀著。
“好一個王充,原來你躲在這里用功哪!”一個同學從背后拍著王充的肩膀說,“怎么,太學里的書還不夠你讀的嗎?”
王充嚇了一跳,轉身見是自己的同學,連忙做了個手勢,朝那邊坐在賬柜后面的書坊老板努了努嘴,小聲說:“別大聲嚷嚷!這兒的書又多又好,很多是太學里看不到的,我沒有那么多錢,買不起,只得常常跑到這兒來看。要是讓老板發現我這個人光看不買,會把我轟出去的?!?/p>
其實,書坊老板早就注意到了這個青年人。他差不多三天兩頭來,一翻開書,就似乎什么都忘記了,一會兒點頭微笑,一會兒緊蹙雙眉,一會兒又沉思默想。有好幾次。書坊老板托著店門板,不得不對他說:“年輕人,我該關門啦。你要是還拿不定主意該買哪一本書的話,明天再來吧!”
王充聽著,依依不舍合上書,不好意思地朝老人笑了笑,離開書坊。
如今,老人知道他是太學里的學生,如此好學,就愈加喜歡他。他徑直走到王充的跟前,親切地拍著他的腦袋說:“小伙子,你喜歡讀書,以后只管來,只要書不弄壞就行了?!?/p>
得到書坊主人的允諾,從此,王充便把課余時間全泡在了書坊,幾乎讀遍了這里的每一冊書。
當時的洛陽有許多規模較大的書坊,王充經常讀完了這家,就到另外一家,只要見到他喜歡的書,他一定會想辦法把它讀完,通常都是書坊的門一打開,他就進去,直到關門為止。很多書坊的老板都為王充刻苦閱讀的精神感動,為他大開方便之門,有的還在中午的時候給他準備一杯水。
就這樣,王充幾乎讀過洛陽大小書坊的書,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打破了當時腐儒死扣經書,唯章守句的學風。這為他能寫出像《論衡》這類充滿哲理的激進論著奠定了基礎。
后來,花了30多年的心血,熟練地運用許多自然科學知識,王充寫出了85篇20多萬字的巨著《論衡》,給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
上一篇:大學全集《第七章·誠意》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大學全集《第九章·修身齊家》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