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叔本華
阿爾都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美學家, “唯意志論”的創始人。生于德國但澤,父親是銀行家,母親是小說家。曾在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數學和自然科學。1813年因寫《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一書而成名,得了博士學位。后到柏林大學任教,欲和黑格爾爭高低,失敗后辭職。一直住在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致力于著述。主要著作有《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論自然的意志》、《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 《附錄和補遺》等。他的美學思想主要見于《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共四卷,其中第三卷《表象世界》集中談了藝術和美學問題。
叔本華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唯意志論和悲觀主義。他批評康德的唯心主義不徹底,將康德的“現象世界”變為“我的表象”,徹底否定了客觀世界的存在,同時又把康德的“物自體”變成主觀“意志”。他認為自然只是現象, “意志”才是宇宙本質,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人的本質也就是意志。現實中所有的人都是利己主義者,而人們的利己的意志在生活中是無法滿足的,故人生充滿著痛苦。叔本華的美學就建立在這種悲觀哲學的基礎上。他認為藝術的使命有兩點。一是“在于直接描寫理念”,從而認識理念;而認識理念全靠天才,藝術是天才的產物。二是可以擺脫痛苦,對人生是一種解脫。他認為人人都是自己意志的奴隸,藝術的目的就是把我們引入忘我境界,擺脫意志的束縛;藝術是麻醉劑,是苦悶的象征,是把人生的苦悶發泄出來。
他根據意志論,對藝術進行分類。一是以意志客觀化程度來分,雕塑、肖像畫能表現意志,是高級藝術;歷史畫能集中表現思想感情,是更高級藝術;詩最能表現思想感情,是最高級藝術。他又把詩分為抒情詩、史詩和戲劇。認為悲劇最集中地表現了人的意志斗爭,人的苦悶和沖突,最能解脫人間痛苦,因而是“詩的藝術的頂峰”。二是以意志斗爭程度來分,認為物的意志和我的意志的斗爭,達到物我合一,主客觀統一,才產生美。
他把美分為兩種;一種是優美,指物我斗爭的微弱所感到的美;二是壯美(崇高),物我斗爭的強烈所感到的美。就是說,美是物我合一,達到忘我之境界。以斗爭解釋美,他是第一人。對于創作規律問題,他提出三點看法:(1)詩是描寫理念的,而理念存在于個別、具體中,所以詩應用具體生動的語言描繪個別現象;(2)詩應達到個別和一般的統一,從個別中體現一般; (3)要求把富有意義的性格放在有意義的情境中表現,情境是藝術中的環境,性格要在一定情境中表現和發展。
基于主觀唯意志論和悲觀主義哲學基礎上的叔本華美學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投合了當時資產階級的需要,一度泛濫為很有影響的美學流派。叔本華美學中的純藝術論、反理性的天才論和悲觀論的消極影響都是明顯的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俗語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司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