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傅今 【本書體例】
虞通之
虞通之(約公元453年前后在世),會稽余姚人(今浙江余姚縣)。善言易經(jīng),南朝宋時仕至黃門郎,步兵校尉。著有文集20卷。《妒記》一名《妒婦記》,已散佚,魯迅《古小說鉤沉》輯得七條。
京邑有士人婦,大妒忌;于夫小則罵詈,大必捶打。常以長繩系夫腳,且喚,便牽繩。士人密與巫嫗為計,因婦眠,士人入廁,以繩系羊,士人緣墻走避。婦覺,牽繩而羊至,大驚怪,召問巫。巫曰:“娘積惡,先人怪責,故郎君變成羊。若能改悔,乃可祈請。”婦因悲號,抱羊慟哭,自咎悔誓,師嫗乃令七日齋,舉家大小悉避于室中,祭鬼神,師祝羊還復本形。婿徐徐還。婦見婿啼問曰:“多日作羊,不乃辛苦耶?”婿曰:“猶憶啖草不美,腹中痛爾。”婦愈悲哀。后復妒忌,婿因伏地作羊鳴;婦驚起,徒跣(xìǎn險)呼先人為誓,不復敢爾。于此不復妒忌。
(選自《妒記》)
京邑某士人的妻子,嫉妒心特強;對丈夫小則張嘴就罵,大則抬手就打,并用長繩拴住丈夫的腳。如果有事叫他,便拉一下繩。士人私下與一巫婆商量出一個計策。當士人的妻子睡著以后,士人就到廁所里,將繩子捆在羊的腿上,士人順著墻邊走到偏僻的地方躲起來。士人的妻子醒后,又牽繩卻來了只羊,大吃一驚,趕快叫來巫婆。巫婆說:“是你做壞事太多,祖先怪罪下來,將你的丈夫變成了一只羊。你若能改悔,還可以祈求神靈將你的丈夫再變?yōu)槿恕!笔咳说钠拮訕O傷心,抱羊慟哭,自己責備自己,并發(fā)誓改正錯誤。巫婆讓她吃齋七天,全家大小都躲避在屋里,向鬼神行祭禮,巫婆禱告,讓羊還復人的本形。這時士人也就慢慢走了回來。他的妻子哭著問他:“你當了多天的羊,不苦嗎?”士人答:“現(xiàn)在還記得吃草的滋味難受,腹中痛呢。”士人的妻子更加悲哀,后來士人的妻子舊病復發(fā),士人就爬在地上學羊叫。這時妻子又猛然想起巫婆的話,顧不得穿鞋就向祖先起誓,再也不敢這樣對待丈夫了。從此以后,士人的妻子改掉了嫉妒的毛病。
《士人婦》是虞通之《妒記》中的名篇。它雖然也出自文人之手,但本篇寫得極隨意、輕松,沒有主觀上的刻意追求,也沒有斧鑿的痕跡。在幽默的敘述中,為我們勾畫了一位妒婦的形象。
妒婦的行為是錯誤的,應當受到批評與指責。我們研究作品,要考慮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中國的南北朝時代,社會黑暗,長期以來,婦女沒有社會地位,也沒有個人獨立的人格。他們只是男子玩物,傳宗接代的工具。在這樣社會背景下,妒婦的無理行為,可以說也有對夫權主義的反抗成份。當然象她這樣的作法是過分的。
作品中的妒婦,在她的性格中,也存在著善良的一面。當她誤以為丈夫“變?yōu)檠颉钡臅r侯,“婦因悲號,抱羊慟哭”,急忙求救于“巫婆”。“巫婆”直話直說,讓她改掉自己的嫉妒錯誤,然后祈請先人的神靈,把她的丈夫再還原為人,妒婦滿口答應,發(fā)誓要改掉嫉妒的毛病。并“齋戒七日”,以求丈夫還原。當她看到自己的丈夫復原成人后,十分關切地問:“多日作羊,不乃辛苦耶!”丈夫一語雙關地答道:“猶憶啖草不美,腹中痛爾”。妒婦心地善良,對丈夫體貼入微的本質充分體現(xiàn)出來。作者既寫妒婦的缺點,也寫她善良的本性。妒婦的兇相,令人發(fā)指;妒婦思想的單純,以至被巫婆愚弄也沒有一點察覺,又令人同情。妒婦本嫉妒、兇狠,以后又幼稚、軟弱,并不是閑來之筆,都是為全方位的塑造人物性格服務的。
全篇以幽默見長,以喜劇的形式貫穿始終。輕松、滑稽、幽默、風趣,構成了作品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回部香妃
下一篇:士奇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