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淵源于古代的巫術。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由張道陵倡導于鶴鳴山(一作鵠鳴山,今四川崇慶境內)。凡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亦稱“五斗米道”,為道教定型化之始。因道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故又名“天師道”。張道陵以符箓禁咒之法行世,其子衡,其孫魯,相繼遵其行道。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以《老子》、《正一經》、《太平洞極經》為主要經典。東漢末,有張角的太平道和張魯的五斗米道,一時成為農民起義的旗幟。東晉時,葛洪于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撰《抱樸子內篇》,整理并闡述了道術與理論。南北朝時,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改革舊天師道,制訂樂章,誦誡新法,稱新天師道;南方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三洞經書,編著齋戒儀范,道教形式因而完成。唐、宋兩代,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凈明各宗派逐漸合流,到元代都歸并于正一派中。在北方,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陽在山東寧海(今牟平)創立全真派,其徒丘處機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重視,全真派遂盛極一時。此后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教派。正一派,又名天師道,流行于南方。張道陵的后裔世襲這派的領袖。正一派道士不出家,世稱火居道士。全真派流行于北方,都是出家修行,有道士、道姑,世稱茅山道士。
道教的經典稱道藏。道藏的匯集,始于六朝,唐開元中,編有《三洞瓊綱》目錄。宋初有《大宋天宮寶藏》和《崇寧重校道藏》。藏經刊寫始于宋徽宗政和中的《萬壽道藏》,后來金元各藏都以此為藍本。明代的《正統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分裝四百八十函)和《萬歷續道藏》(一百八十卷,分裝三十函),包括一千四百七十六種書,為現通行本。內容十分龐雜,除道教經書外,還收集了諸子百家文集。
上一篇:道威斯計劃
下一篇:鄧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