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清經世文編》是清代學者、官僚、士人論政、奏疏、書信、序、記的文稿匯編。有初編、續編、三編及新編。
《清經世文初編》一百二十卷,體例與《明經世文編》大體相似,但不是以人為綱,而是按事分綱分目,共有八綱六十三目,如卷一至卷六,綱為《學術》,綱下之目,卷一為《原學》,收有張爾岐的《辨志》、《中庸論》,唐甄《性功》,顧炎武《通今》、《與友人論學書》;卷二《儒行》,收有阮元《國史儒林傳序》,程晉芳《正學論》;卷三之目為《法語》,收有顧炎武《說經》、《立言》、《雜言》;卷四《廣論》收有邵大業《思過圖序》,朱彝尊《樂儉堂記》;卷五《文學》;卷六《師友》。卷七至卷十四,其綱為《治體》,綱下之目,按卷次分別為原治、政本、治法、用人、臣職。分門別類,頗為細致。自卷十五至卷一百二十,其綱為吏政、戶政、禮政、兵政、刑政、工政。其中戶政卷帙最多,有二十八卷,其目有理財、養民、賦役、屯墾、八旗生計、農政、倉儲、荒政、漕運、鹽課、榷酤、錢幣。
《初編》的編者賀長齡還編有姓名總目,對編入的各家,逐一加以簡介,在《專集》中介紹的人物有四百二人,在《別見》中介紹的有二百四十六人。這部《初編》編成于公元1826年(道光六年)。經過六十多年,世局變遷,議論日積,饒新泉有《清經世文續集》的編輯,自道光到咸豐、同治間,名臣奏疏、私家著述,凡有關時務的,大致具備,但饒書因襲賀長齡《初編》之舊例,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特別是洋務運動這樣的大事,無法編排;奉天、吉林、新疆、臺灣各設行省,再如輪船、火車的出現,中西算學日新月異,亦難以容納下去。因此,葛士浚有《續編》之編,照賀長齡《初編》體例,分為八綱六十三目之外,另增洋務一綱,洋務綱下分為七目,即洋務通論、邦交、軍政、教務、商務、固圉、培才。仍為一百二十卷,編成于公元1888年(光緒十四年)。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后,中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有識之士,謀振興中華之策,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陳忠倚就編《清經世文三編》,以期能挽救時弊,他在《例言》中指出:“是編所收之文,大要皆以力圖富強為指歸。”《初編》與《續編》目錄有儒行、宗法、禮論、昏禮、喪禮、服制、祭禮,因與富強之術無補益,故皆不選。仿照續編在八綱之外,另增洋務一綱,合為九綱五十四目。續編、三編反映了清代朝政腐朽,記錄了有識之士力圖富強的種種主張。
另外尚有麥仲華編的《清經世文新編》,分為通論、君德、官制、法律、學校、國用、農政、礦政、工藝、商政、幣制、稅則、郵運、兵政、交涉、外史、會黨、民政、教宗、學術、雜纂,共二十一卷,雖不及前三編綱目之繁,但多少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某些特點和要求,如卷一《通論》所選的文章是:《今陳管見籌自強之計疏》、《強鄰環伺謹陳愚計疏》、《變法自強疏》、《培養人才疏》,還有嚴復《原強》等,一些與“自強”無關的項目皆被摒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主要矛盾。
以上四編,或多或少保存了清代的一些史料,尤其是經過分門別類,為研究清史者提供了線索和方便。
上一篇:顧志華《清朝通志》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王瑞明《疇人傳》中國名著簡介